李商隐修习蓝田玉溪馆
近读志书,发现《长安志》"蓝田县"中记载:玉溪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硙子平。嘉庆、光绪和民国志在引用长安志内容外,还引述了《胜迹图志》的记载:蓝田有玉溪馆,李商隐尝居此。既然玉溪馆位于县东南,又赴商山路,位于今蓝桥河谷无疑。
李商隐有号曰"玉溪生",于是我便想,可能因为商隐住于蓝溪之上,玉山之下的玉溪馆里,所以给自己取名玉溪生。但看了李商隐的年谱以后,我才发现,商隐年轻时曾修道于自己家不远的王屋玉阳山,山分东西两峰,中间有玉溪流过。商隐修道期间,曾经同一位在此修行的公主侍女(商隐以后称之为宋华阳或宋道人)相遇相恋相思相会,后被人发现而遣送。对于敏感、多情的商隐来说,这次相恋使他终生难忘,于是给自己取号"玉溪生"来纪念这次经历。
我明白了,商隐不是因居"玉溪馆"而取名"玉溪生",相反,"玉溪馆"是因为"玉溪生”居住而得名。
既明此理,又产生新的问题,商隐又是何时,因何事居于"玉溪馆"呢?
于是又查找资料,在年谱中发现,商隐于九发左右丧父后,随自己的一位堂叔学习五经和小学。其天资聪明,颇具才华,十六岁时,便以古文出名,得白居易和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时任天平军节度使,有资格任用幕僚,聘商隐作巡官,并要他和自己的子弟同游。次年商隐又随令孤楚赴太原。令孤楚亲自授商隐以今体(骈俪、四六体)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资助他的家庭生活。大和七年(833),商隐二十一岁时进京考试未第,留在京城念书。大和八年(834),令狐楚入京,任检校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因为京官门下无荐辟僚属可能,于是商隐便去投靠担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也非常赏识商隐的才华,待他非常好,商隐后跟随兖海观察使崔戎自华州到兖州,主管文书。六月崔戎离世。商隐怀念他,作了一首《安平公》的长诗,全录如下:
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
华州留语晓至暮,高声喝吏放两衙。
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
仲子延岳年十六,面如白玉欹乌纱。
其弟炳章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
陈留阮家诸侄秀,逦迤出拜何骈罗。
府中从事杜与李,麟角虎翅相过摩。
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
三月石堤冻销释,东风开花满阳坡。
时禽得伴戏新木,其声尖咽如鸣梭。
公时载酒领从事,踊跃鞍马来相过。
仰看楼殿撮清汉,坐视世界如恒沙。
面热脚掉互登陟,青云表柱白云崖。
一百八句在贝叶,三十三天长雨花。
长者子来辄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靴。
公时受诏镇东鲁,遣我草诏随车牙。
顾我下笔即千字,疑我读书倾五车。
呜呼大贤苦不寿,时世方士无灵砂。
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颓泰山惊逝波。
明年徒步吊京国,宅破子毁哀如何。
西风冲户卷素帐,隙光斜照旧燕窠。
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
如公之德世一二,岂得无泪如黄河。
沥胆咒愿天有眼,君子之泽方滂沱。
诗中谈及崔戎曾送李商隐"修习南山",修习是学习职业之意,南山即终南山。这就应该是玉溪馆了。
崔戎为什么将商李隐远送至这终南山中修习呢?估计是应该来磨砺锻炼商隐了。
三月春暖堤开,崔戎载酒领人,将商隐接了回去。回程中上了一次悟真寺,游赏礼佛。此时是文宗年间,尚未至武宗灭佛时,故悟真寺还是一片兴旺景像。
按《长安志》的说法,玉溪馆离县45里,俗称硙子平。平当为坪之误。按里程计算,即今蓝桥潘家坪。
昔日商隐父亲李嗣对自己长子寄予了厚望,起名商隐,字义山。取意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隐于商业,后出士辅佐太子的故事。玉溪馆位于县东南商山道。商隐修习于此,正应其名吧,也是一件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