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隆 平 传
池国芳
袁隆平,一个让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名字。
一、生于忧患,心系苍生。
1930年9月7日,北平协和医院的啼哭声划破秋日长空,一个注定改变世界粮食命运的婴孩诞生了。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抗日将领,母亲则是精通西方文化的大家闺秀。战火纷飞中,幼年的他随父母辗转北平、汉口、重庆等地,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目睹了饥饿的惨状。母亲讲述的神农尝百草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为天下人谋饱暖”的种子。
少年时期的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中学成绩单上多是六十分,唯英语与游泳尤为出色。1947年,他斩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冠军,险些入选国家队;1951年,西南农学院在读的他通过空军选拔,却因“大学生需建设祖国”的号召放弃翱翔蓝天的机会。命运的两次转折,最终将他推向广袤田野。
二、稻田寻梦,破茧成蝶。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背着行囊走进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简陋的校舍外,他开辟出一方试验田,白天教书育人,夜晚挑灯研读孟德尔遗传学。1961年7月,一片金黄的稻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让他心跳加速——穗大粒多,宛若瀑布倾泻。他将这株“天选之稻”视若珍宝,次年播种后却发现子代性状分离,参差不齐。烈日下,他坐在田埂苦思,猛然顿悟:这竟是天然杂交稻!自花授粉的水稻存在杂种优势!这一发现,直指当时国际公认的“水稻无杂种优势”理论禁区。
科研路上荆棘密布:1964年夏,他手持放大镜,在洞庭早籼稻田中逐穗检查,手臂被稻叶割出道道血痕,终于发现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1968年5月,倾注心血的700多株秧苗一夜之间被毁,他在废井边跪地痛哭,颤抖着捧起仅存的5株残苗;1970年冬,助手李必湖在海南沼泽发现野生稻“野败”,他星夜奔赴,高呼“高级!这就是突破口!”。
三、稻浪千重,泽被天下。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犹如惊雷震动世界。他并未独享成果,而是将“野败”分送全国13个科研单位,开启“众包式”攻关。1976年,杂交稻在全国推广,亩产较常规稻激增20%,十年间累计增产稻谷700亿公斤,让“饿殍遍野”成为历史记忆。
创新永无止境:1987年,他提出“两系法”战略,九年后实现亩产再.增10%;1996年,超级稻计划启动,从亩产700公斤到1530.76公斤(2020年双季稻),他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纪录”;2016年,86岁高龄的他投身海水稻研究,在迪拜沙漠种出“绿色奇迹”。
四、禾下乘凉,精神永续。
他身披“共和国勋章”,却被农民亲切称为“袁老师”;他坐拥上市公司,却常年穿着35元的衬衫,最爱逛菜市场看米价。90岁生日时,他许愿“第三代杂交稻双季亩产破1500公斤”,五个月后,长沙的秋风却带走了这位“当代神农”。
今日,全球40多个国家飘荡着杂交稻香,每年多养活的数亿人口中,有非洲孩童捧着饭碗的笑脸,有东南亚农民丰收的欢歌。他的铜像静静伫立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手执稻穗,目光灼灼,仿佛仍在叮嘱:“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写了人类饥饿史,更以“淡泊名利、扎根大地”的科学家精神树起丰碑。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故事,是泥土与汗水的史诗,是科学与人性的交响,将永远在稻花香里世代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