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底下村名溯源
王博
昔者,寨子底下与娘娘庙王家,本出同宗。溯其渊源,约在清道光年间,自彼徙居于邵寨村西南之壤,累世繁衍,渐成自然村落,是为寨子村。其行政之属,旧曾长期归隶邵寨,若论狭义,邵寨之一、二组是也;若以其时辖治观之,则兼括一、二、三组(寨子)焉。邵寨之人,惯称寨子为寨子底下,或谓之园子底下、院子底下。其名之所由,盖有三端,试为诸君陈之。
观夫白鹿原地势,自鲸鱼沟北至于县坡塄,海拔递升,南卑北崇。寨子位处邵寨之南,地势下夷,较邵寨为低,此其理之固然也。是以邑人相问欲往何处,答曰“到寨子底下去”;寨子之人赴邵寨,则云“上邵寨去”。斯语既久,约定俗成,其义昭然矣。然园子底下、院子底下之名,知者鲜矣,今据村中耆(qi)老所言,述其本末,以飨(xiǎng)乡党。
园子底下之名,盖因寨子植被丰茂,树园棋布。忆余幼时,常入园割草,其间果木繁滋,东有杏园之灿,西有柿园之盛,园子遂成寨子之代称。尤可异者,寨子西南角,清时建有古刹,香客络绎。为护庙宇安宁,筑园环之,入庙礼佛,必先经园。时日既久,众人相邀,因庙宇香火鼎盛,往来者皆需经园入庙,故邀约时呼,“到园子烧香”;久而以“园子底下”代称寨子,其名传焉。
院子底下之称,乃与庠(xiáng)序(庠序,古称私塾或学校)之事相关。往昔,邵寨村一组至娘娘庙村王家有径,名曰高高路,其地势高峻,上下之地,落差悬殊。清时,乡人于此凿窑两孔,有秀才设私塾于此。一孔为讲堂,一孔为先生栖居之所。所招学子,多为侯、王、邵三村富室子弟。寨子村童蒙就学于此,私塾先生呼之为“院底之生” 。学子彼此问讯,寨子生辄(zhé总是)答“吾居院子底下”,口耳相传,久而久之,“院底”演作“院子底下”,其名亦彰。
附言一一
据寨子村东头残存神轴可知:
该神轴背面标注制作时间为”岁次辛亥桂月(即阴历八月)穀(gu)旦(指吉祥美好的日子)
据此考证,东头神轴制作时间应为,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
清咸丰皇帝之前是道光皇帝,由此推知,我辈高祖从娘娘庙王家搬至寨子的时间应为清道光年间,距今约170余年。
我这一辈,是搬下来后的第9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