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血雨腥风中的民族秘史
--评肖殿群长篇历史小说《先河》
【邹琦新】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湘籍苗族军旅作家肖殿群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先河》,就是一部描写明代中叶湘西南苗民起义和试行改土归流的“民族秘史”。

(一部苗民起义和改土归流的民族秘史)
伟人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就为中国当代作家创作这类题材的历史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矿藏。笔者囿于见闻,但也知道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有刘亚洲反映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秦时月》,蒋和森反映唐末黄巢起义的《冲天记》,姚雪垠反映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的《李自成》,顾汶光、顾朴光反映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的《天国恨》,凌力反映清末捻军起义的《星星草》,冯骥才反映清末义和团起义的《义和拳》等等。
肖殿群的《先河》则是一部描写明代中叶湘西南梅山地区苗民从被迫起义到惨遭镇压的血泪史。伟人说:“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尽管这场李再万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同上述所列历代汉族农民起义相比,其规模、其地域、其影响,都比较小,但是《先河》填补了当代反映少数民族农民起义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因而在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源于汉唐,始于元代,盛于明初。“天高皇帝远”。中原王朝为了便于治理,原本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头领特别授予世袭统治权,被称为“土司”或“土官”。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肖殿群通过《先河》主人公刘文修说明“土司制度”到了明代中叶,必须与时俱进,“改土归流”:“土司封地,一般蛮荒远僻,朝廷力所不逮。土司们容易拥武自重,最后吃苦的还是当地土民。必须废除土司制度,改由朝廷直接管理。我朝只有统一了社会制度,天下一盘棋,才能长治久安……”肖殿群就是运用求真之史笔和生花之妙笔,描写出中国历史上改土司自治制,为朝廷派任流官,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先河》。著名藏族作家阿来则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在解放军炮声中,华夏土司制度的《尘埃落定》。

(梅山教武功是上古蚩尤遗传下来的)
中国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贵为天子,至高无上。无论各地藩王,还是各族农民,任何挑战和有损皇权者,都会遭到无情打击和残酷镇压。《先河》通过卷首、卷中、卷尾,对明代中叶皇帝朱祐樘、内阁首辅刘健和太监刘雅等的言行的叙写,既营造了全书结构的四梁八柱,又部署了全书情节的来龙去脉。当湖广布政使司宝庆府武冈州第五代岷王朱膺鉟同当地李再万等苗族土司及广大苗民产生尖锐矛盾时,朝廷制定的总体削藩平苗方针是:“铁桶留一口,趋虎向岷王;苗刀犹可借,袖手看鹬蚌。”即“先暗助苗人灭藩王,再集中兵力剿叛苗”。他们首先派太监刘雅奔赴武冈,上下联络、坐镇指挥。接着调集湘、桂、黔各路官军先围而不攻。继而赐御酒毒杀清廉知州刘逊,激发苗民与岷王的矛盾,再派东厂特务假扮苗勇刺杀岷王朱膺鉟,嫁祸苗人。最后指挥各路官军“犄角并进,四面围剿”,还特遣朝廷火器营助攻,更严令“必须将叛源拔掉,永绝后患”。

(朕要剿得苗贼走投无路引颈受死)
这场苗民起义的结局极为惨烈,五大峒主,除天王李再万被救之外,地王杨郁清、文王银扶之、武王雷天啸和冥王阳虎等都壮烈牺牲。官军不仅对苗疆大肆屠杀、大肆焚烧、大肆劫掠,更为残酷的是,最后在大雪封山之时,严密封禁吊丝洞,致使躲藏在洞中的万余名苗勇残兵败将和苗民老弱病残,全部冻饿而死。尽管“改土归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民族统一的需要,然而普通民众却付出了极为沉痛的代价。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明祖,他们都是通过战争才达到神州的统一和华夏的复兴。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存在历代王朝由盛而衰,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朝建立初期,从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大多能够抑制豪强,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从王朝中期开始,无论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或者土豪劣绅,都是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压榨农民。到了王朝末期,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必然揭竿而起,聚众反抗。《先河》通过对明代世袭岷王朱膺鉟这一历史人物的刻画,集中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丑恶嘴脸、残暴手段和肮脏心理。其一,岷王为了侵占农耕经济的基础土地,“先是平价收购,然后压价买入,最后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当时“苗区五峒四十八寨,六七成的苗田成为他的王田,八九成的苗民成了他的佃户”。其二,他既向皇帝诬告清廉知州刘逊“削减王府俸禄,藐视王权”,又派刺客假扮苗勇暗杀刘逊夫妇,还派打手追杀刘逊的下属和儿子,更挟持刘逊诱骗苗王以便截杀。其三,他多次在民间迎亲时,武力绑架新娘以淫“初夜”,还在王府建造“乐洋塘”,蓄养满池吸血大蚂蟥,对政敌和平民施以酷刑。最后在皇帝和藩王的内斗中,落了个老藩王被皇帝派人截杀,王兄被王弟亲手残杀的丑恶结局。这一形象的刻画,揭示出封建阶级的腐朽本质,也彰显了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社会根源。

(桑江南岸,明军神机营火炮齐射)
《先河》作为一部重现中国历史上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很大的苗族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自然是重中之重,因为文学是人学,人物是小说刻画的核心。肖殿群笔下的农民英雄,既有老一代英勇善战的地王杨郁清、足智多谋的文王银扶之、勇往直前的武王雷天啸、嫉恶如仇的冥王阳武等,也有年轻一代英武飒爽的杨盛松、机敏智慧的王舜松、忠诚坚韧的阿曼、俏丽执着的每央等。

(500年前最先进的武器:明军神机营火铳)
天王李再万作为这次苗族农民起义的核心,肖殿群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阶段重点刻画了这一农民领袖的英雄形象。他刚出场时就简介道:“莫宜峒峒主李再万是一个高大威武的苗家大汉,承世袭做了多年的峒主。他武功高强,谋略超群,为人豪爽,办事精细,又好结交天下豪杰,在苗疆内外享有盛誉。”“当朝廷、藩王、土司、苗民之间”,“情况严重,局势复杂”时,他“考虑长远,看到大局”,既要“尽量避免战火”,又“不能任人宰割”,“必须做两手准备”。而“当务之急就是稳定苗疆、查找凶手、暗控庄田、聚训苗兵、备足粮草、保持联通。”他利用皇帝和藩王的矛盾,“夹缝求强”,提出“只反岷王,不反皇帝”的主张,针对岷王霸占庄田的恶行,喊出“还我田地”的口号。并派人联络湘、桂、黔各地苗民共同反抗。同时制定了应对策略:“官有万兵,我有千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以及“战场交流讲苗话,军中文报用苗文”等。当岷王“精心设局”,自己情报有误,遭至截杀失败时,他能及时总结教训,周密布置,清除内奸。当岷王屠杀焚烧清溪铺,激起苗民怒火时,他能迅速率领苗族军民追杀官兵和围困武冈城。当宝庆官兵大力增援时,他又能果断及时撤退,忙而不乱,“轮流设伏,交叉掩护”。在“北有湘军,南有桂军,西有黔军,东有湖广永州兵”,以及朝廷特遣的火器营等,“步步为营,铁桶合围”时,他先是“拒敌疆外,耗其实力”,然后“诱敌深入,万山游击”。所以前期取得了利用清晨浓雾的桑江阻击战和利用滚木礌石的风门岭阻击战的胜利。还取得了化妆突袭广西桑江口巡检司和“飞山蛮”火攻上堡古国等胜利。究竟因为官兵众多,武器先进,加之叛苗引路偷袭,所以起义失败。然而,这位农民英雄在突围中,即使最后一人也力战数百官军,显示出绝不屈服的英雄气概。他被族弟李再昊等搭救到新化五年后,又再次领导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足见《先河》塑造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高瞻远瞩、深谋广虑、英武善战、坚韧不拔的农民英雄形象。

(快!追上苗子,杀个精光!)
《先河》对贯串朝廷、州府、苗疆颇具传奇色彩的青年才俊刘文修的塑造,可谓全书的一大亮点。他出生于清廉官宦之家,从小就熟读诗书,又到武当学艺,成为文武全才。他同皇帝朱祐樘有杀父之仇,同老岷王朱膺鉟有杀母之仇,同新岷王朱彦汰有杀妻之仇,其深仇大恨,实乃痛彻骨髓,不共戴天。他因探寻杀母凶手而深入苗疆,意外搭救了天王李再万之女每央、明初名将蓝玉后裔和苗女小雪,开始同苗民结缘。在官军进攻苗疆时,目睹了官军的暴行,体验了苗民的苦难,因而逐渐参与了苗勇对官军的进攻、阻击、奇袭、撤退等各种战斗,同阿曼、杨盛松、王舜松等苗族青年结下了生死同心的友谊。并且受到天王李再万等明里暗里的救助和保护。他也就成为一个跟秦末投身刘邦农民义军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跟元末投身朱元璋农民义军的元朝进士刘伯温等类似的历史人物。不过,肖殿群并没有将这一人物拔高和提纯为“无产阶级革命者”。他这个并非科举出身的官二代,之所以最后接受朝廷任命,担任“改土归流”后的首任城步县令,而且是较一般县令高半级的从六品,究因他不可能冲破600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他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公子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士人,终归是为了实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为封建王朝开太平的抱负而已。因此肖殿群对刘文修这一人物历史性的把控,阶级性的掌握和艺术独特性的创造,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战后不见李再万踪影。他逃走了?)
肖殿群作为湘籍城步苗族军旅作家,生于兹,长于兹,爱于兹,写于兹,其笔下必然对家乡的地理、历史、风物、民俗等等,同样倾注浓情蜜意。比如他描绘的“莽莽苍苍”、“灿然披上梦幻般金辉”的大狮山,“静静幽幽”,“一路轻歌,一路诗情”的猛洞河。又如他介绍的凶猛刁钻、流派纷呈的梅山格斗武术,传情达意、变化多端的苗民吹奏木叶。再如他叙写的具有神奇来历的武冈卤菜和油茶,颇具神奇作用的苗地虫茶和蛊毒等。这些都为《先河》这部“民族秘史”描绘了一幅底蕴深厚、色彩斑斓、变幻无穷的苗疆图景。
(2025年4月13日起笔,5月5日三稿)

(内阁首辅刘健:“改土归流”哪三策?)
【作者简介】邹琦新,男,当代文艺评论家。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1970年调到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在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文集”-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邹琦新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别忘了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