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的风掠过涡河水面,蒙城老城的砖瓦间,仍飘散着三十八载岁月沉淀的墨香。《中国楹联报》在铅字与油墨交织的时光里,悄然合上了最后一页。这声轻轻的叹息,却在文化的长卷上掀起波澜,让人不禁回望那些与文字共生的晨昏,思索传统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
三十八年前,蒙城的文化沃土上,一株幼苗破土而出。作为庄子故里,这座城市本就流淌着“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血脉。蒙城文联牵起文人墨客的手,以楹联为笔,以报纸为纸,开始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传奇。从创刊号的油墨未干,到每期报纸带着温度走进茶馆书场、文人案头,对仗工整的文字与灵动的哲思,渐渐勾勒出蒙城独特的精神图谱。
那些年,报纸上的每一副楹联都是时光的切片。既有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诗意解读,也有记录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更不乏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它是蒙城文化的编年体,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老城,见证着文化复兴的种子在皖北大地生根发芽。一代代楹联创作者在这里耕耘,一个个文化人才从这里走出,让蒙城的名字,随着这份报纸的墨香,飘向全国。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字浪潮裹挟着新的传播方式奔涌而来。当人们习惯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指尖获取信息,当传统纸媒的发行与广告收入逐渐萎缩,《中国楹联报》也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困境。老一辈编辑的白发渐多,年轻创作者更倾向于新媒体平台,曾经热闹的编辑部,渐渐安静下来。
停刊的消息传来,许多人怅然若失。但或许,这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另一个起点。就像庄子笔下的鲲鹏,在时代的风中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振翅。我们看到,楹联文化正以新的姿态融入生活:短视频里的楹联赏析,线上平台的创作互动,城市街巷的楹联景观……这些创新的形式,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文化的传承,本就不是固守旧物,而是在坚守本根的同时不断创新。蒙城可以借着这次契机,打造数字化的楹联文化数据库,举办国际楹联文化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当楹联不再局限于报纸版面,而是化作城市的诗意注脚,融入乡村振兴的画卷,它便能真正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暮色中的蒙城,依然能听见涡河的流水声。虽然《中国楹联报》的铅字印刷已然落幕,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早已化作蒙城的文化基因。那些凝结在楹联中的智慧,那些浸润在文字里的情怀,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续写新的华章。文化的长河从不停歇,而我们,正站在新的渡口,眺望更加辽阔的远方。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