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淬锋芒,守正笃行护家国——从战略清醒中汲取奋进力量
编者按:
历史的烽烟从未真正消散,却始终照亮着清醒者前行的道路。当俄乌冲突的阴影仍在欧亚大陆徘徊,台海局势的复杂演进时刻警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既需以史为鉴的智慧,更要有敢于亮剑的底气。
本文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剖析俄罗斯在冲突中的经验教训,聚焦台海可能面临的挑战,提炼出“清醒认知、战略定力、团结伟力”三大核心逻辑,更将中华文明的辩证智慧融入其中——既看到战争的残酷性,更坚守“以战止战”的和平初心;既做好最坏打算,更凝聚起14亿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坚定共识。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东亚病夫”:我们有穿透迷雾的战略预判,有拒敌千里的国防实力,更有血脉相连的民族凝聚力。文章字里行间涌动的,不仅是对战争规律的理性洞察,更是对国家主权的铁血捍卫,对民族复兴的必胜信念。
历史终将证明: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任何低估中国决心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任何分裂图谋,都将在14亿中国人民的钢铁意志与文明智慧面前土崩瓦解。愿每一位读者从文中汲取力量,牢记:家国同心,其利断金;以史为鉴,行稳致远。
以史为鉴淬锋芒,守正笃行护家国——从战略清醒中汲取奋进力量
张庆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锋利的清醒剂。当俄乌冲突的烽烟仍在东欧大地蔓延,中国始终以冷静目光审视变局:从俄罗斯的教训中洞察战争逻辑,于台海风云的激荡中锚定战略方向。今日之中国,正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勇气,将历史镜鉴转化为破局智慧,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征程中筑牢“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信心基石——这信心,源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源于对民族命运的主动掌控,更源于对14亿中国人民团结伟力的绝对信任。
一、以清醒认知筑牢必胜根基:摒弃轻敌,方能从容御敌
俄罗斯的教训警示我们:战争从不是简单的军力对比,而是战略预判、体系对抗与民心向背的综合博弈。面对台海复杂局势,中国始终保持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清醒——从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雷霆万钧的联合演训,到2023年“联合利剑”演习中首次实现台岛全空域封控;从“无侦-7”无人机对台岛海岸线的精准测绘,到“北斗+5G”构建的战场态势实时感知系统,人民军队正以“每天都是倒计时”的紧迫感,将敌情研究细化到台军每一座雷达站的坐标、每一艘舰艇的出港规律。
这种清醒,更体现在对“技术代差”优势的全方位构建:当台军还在依赖美制“爱国者”导弹时,解放军的东风-16导弹早已实现“饱和式点穴打击”能力,能在10分钟内瘫痪台岛所有机场跑道;当外部势力幻想用“信息战”动摇民心时,我们的“舆论护城河”已整合“学习强国”平台的价值引领、短视频平台的正能量矩阵,让“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声音穿透任何信息屏障。正如东部战区某指挥员所言:“我们研究每一种可能的敌情,不是为了害怕,而是为了让对手害怕。”这种“把敌情想透、把准备做足”的务实态度,正是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当代诠释。
二、以战略定力破解外部围局:敢战能战,方能止战护和平
俄乌冲突中,外部干预的烈度改写了战场走向,而中国早已在台海布下“破局之棋”。看军事威慑——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台岛东部海域划出“禁航区”,歼-20战机与无人机编队实现“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这种“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展示,让任何航母战斗群都不得不掂量“进入火力范围”的代价;看外交破局——当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国相继与台“断交”,当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表态支持“一中原则”,中国正以“朋友遍天下”的道义优势,将“台独”势力压缩至越来越小的孤岛;看舆论攻防——CGTN用19种语言向世界讲述“台海问题的历史经纬”,海外留学生自发制作“手绘中国地图”驳斥分裂言论,让国际社会清晰认识到: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无权指手画脚。
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始终坚守“以战止战”的和平初心。我们不会忘记,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零下30℃的长津湖冻成“冰雕”却保持冲锋姿态,用生命诠释“祖国山河寸土不让”;我们更铭记,2022年解放军战机首次穿越台岛中线时,机身上“保家卫国”的红色涂装在阳光中闪耀——这是中华民族“不好战、不畏战”的精神传承,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铁血誓言。当东风导弹在演习中精准命中台岛东部海域靶标,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开始测试,这些大国重器的每一次脉动,都是对“和平统一”的强力背书:我们越有打赢的能力,和平的希望就越坚实。
三、以团结伟力夯实复兴底座:稳如磐石,方能无坚不摧
俄罗斯的经济困境印证了一个真理:战争拼的是“后方的硬度”。中国的底气,源自“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粮食安全体系——黑龙江的“超级粮仓”年产粮食占全国1/10,袁隆平团队的耐盐碱水稻在青岛试种成功,让18亿亩耕地红线成为不可撼动的安全屏障;源自“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工业奇迹——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7亿台,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实现量产,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这些“从0到1”的突破,正在打破“卡脖子”技术的枷锁;更源自“14亿人拧成一股绳”的民族凝聚力——当疫情期间武汉人民“封城76天”顾全大局,当河南暴雨中全国各地救援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台海局势紧张时95后程序员自发开发“反分裂信息监测系统”,我们看到:中国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14亿个“小我”汇聚成的“钢铁长城”。
在福建平潭,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的地方,渔民们每天驾着标有“中国渔政”的船只出海,船头的五星红旗在风浪中猎猎作响;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工程师们加班加点调试无人机芯片,为的是让“大疆”级别的民用设备在战时能迅速转化为侦察力量;在云南边境,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的儿子接过父亲的望远镜,继续守护着祖国的界碑——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正是“团结伟力”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流浪地球》里的台词:“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当每个中国人都把“国家统一”视为心之所向,任何分裂图谋都将在这股磅礴力量面前灰飞烟灭。
四、以文明智慧照亮前行之路:传承血脉,方能开创未来
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智慧,为我们处理台海问题提供了更深层的底气。我们懂得“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追求——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福建湄洲岛的妈祖庙与台湾大甲镇澜宫的香火遥相辉映,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在两岸街头共同传唱,这种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是任何“文化台独”都无法割裂的精神纽带;我们更懂得“以战促和”的辩证法则——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设置台湾府,都是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大义的统一,今日中国的军力发展,本质上是为和平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文明层面的包容与坚韧,让我们在处理台海问题时,既有“雷霆手段”的准备,更有“菩萨心肠”的期待。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始终以“赶考者”的姿态奋勇前行:从虎门销烟的屈辱到香港回归的自豪,从“小米加步枪”的悲壮到“东风快递”的威严,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当我们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看到机械化步兵与无人机编队协同作战,在上海洋山港目睹全自动码头的智能运作,在贵州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旁感受科技的浩瀚,这些场景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一个团结的中国、一个奋进的中国、一个有能力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何外部势力可以随意欺凌的对象。
历史终将证明:那些在危机中沉淀的智慧,在挑战中磨砺的锋芒,在团结中凝聚的力量,终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当我们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当我们上下同心、砥砺前行,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行径都将被碾入历史的尘埃,任何阻碍民族复兴的逆流都将在14亿中国人民的钢铁意志面前溃败。这,就是中国的底气;这,就是新时代的正能量——它藏在东风导弹的尾焰里,在中国制造的精度中,更在每个中国人“强国有我”的心跳声中,生生不息,磅礴永恒。让我们以信念为旗,以奋斗为刃,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鉴史护国吟》
俄乌烽烬警世茫,以史为铎砺锋芒。
谋局持重循正道,枕戈惕厉戒疏防。
东风列阵惊寰宇,北斗巡天固八荒。
破局何惧豺狼伺,道义在肩气自昂。
沃野千重仓廪实,百工万仞筋骨强。
十四亿民凝铁壁,八方风雨共砥霜。
文明自有柔刚术,止戈为武卫家邦。
九州一统承华夏,岂容萧墙祸起殃?
台海潮头烽烟急,金瓯无缺志如钢。
长缨在手当空舞,直缚苍龙靖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