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济宁万达广场明亮的灯光下,刷着手机等待朋友的我,突然想起父亲常念叨的一句话:"现在的商场,哪有当年南门商场的热闹劲儿。"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1989年开业的南门商场,是许多老济宁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那时的商场没有现在这样宽敞明亮,却有着现在商场难以企及的人情味。记得父亲说,每到周末,商场里总是人挤人,售货员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最让他难忘的是卖布料的柜台,售货员量布时利落的手法,至今记忆犹新。
说到济宁的老商场,就不得不提四湖商场。那个矗立在太白楼路中段的建筑,顶部的玻璃穹顶在当时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母亲告诉我,小时候她最爱缠着姥姥带她去四湖商场,就为了看那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穹顶。可惜后来商场几经易主,从宁安商场到现在的贵和商场,那个标志性的穹顶早已不复存在。
1984年开业的阜桥商场,是当时济宁为数不多的"高档"购物场所。看着老照片里整齐的柜台和货架,父亲眼中闪着光:"那时候能在阜桥商场买件衣服,可是件值得炫耀的事。
"最有趣的是电视柜台,"试看七天,保修一年"的标语,现在看来朴实无华,在当时却是商家最大的诚意。
离开商场,老济宁的市场同样充满故事。位于太白楼西路的西郊市场,当年已经是城市的边缘。父亲回忆说,清晨的市场最热闹,附近村民挑着刚摘的蔬菜来卖,青菜上还带着露水。讨价还价声中,买卖双方常常聊成朋友,这种人情味是现在超市里扫码付款无法体会的。文昌阁市场形成于1939年的文昌阁市场,在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母亲说,那里什么都有卖,从针头线脑到锅碗瓢盆,应有尽有。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飘香的小吃摊,构成了最生动的市井画卷。那张1987年的老照片里,人们朴素的笑容背后,是一个正在苏醒的时代。
"同志请保管好您的钱和包"——核桃园市场的这条标语,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父亲笑着说,那时候的市场虽然简陋,但治安出奇地好,这条标语更像是一种温暖的提醒。大棚下,商贩和顾客之间的信任,是那个纯真年代最好的注脚。
站在2025年的济宁街头,万达、吾悦、银座等现代化商场林立,网购更是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但那些老商场、老市场带给一代济宁人的记忆,却永远鲜活。它们不仅是一个购物的地方,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下次路过这些地方,不妨放慢脚步,听听那些老建筑诉说的故事。因为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老济宁的商场和市场,就像一本厚重的相册,记录着这座城市最朴实无华却又最动人的面貌。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