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会岩,笔名如夏,小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乐于写作。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宁阳县凤凰山诗社编辑。
《游曹州牡丹园》
文/如夏
“国色天香绝世姿,开逢谷雨得春迟”。四月的风裹着暖意,轻轻掀动日历的一角。谷雨时节的周末,阳光正好,我忽然起了看牡丹花的兴致,便带着孩子们,奔菏泽市曹州牡丹园而去,因为那里是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植物园林。
清晨九点,车子驶上高速。窗外,一排排白杨树新抽的嫩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阳光透过疏朗的枝桠,在高速路的护栏边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远处,不时会望见几个静谧的村庄卧在田野间,红瓦白墙的农舍被一片片刚抽出麦穗的绿油油的麦田簇拥着,远远望去,像是一幅泼了绿色颜料的水彩画。偶尔可见几个农人在田间劳作,弯腰的身影在绿色的麦浪中时隐时现。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车子驶入曹州城区时,这座“牡丹之都”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道路两旁,每隔几十米就能看见巨幅的牡丹宣传画;公交车缓缓驶过,车身上绘满了各色牡丹图案;街道两旁的商铺招牌也处处彰显着牡丹元素;就连小区的名字也被冠以“牡丹新城”之称……这座城市仿佛被施了魔法,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对牡丹的痴迷,整座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牡丹的海洋中。
在牡丹园的对面广场把车子停下后,带孩子们跨过那座铸铁雕花的天桥,天桥的右侧便是牡丹园了。
站在园子外,我想象着成千上万朵牡丹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粉的像少女脸颊,红的似胭脂凝露,白的若新雪初绽。深吸一口气,连肺腑都浸透了牡丹香。
走进牡丹园朱红色的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国魂广场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长卷,在暮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踏着青石板铺就的人行道向前走去,两侧的牡丹田层层递进,可惜还是我来的太晚了,想象中原本该是姹紫嫣红的花海,如今只剩下零星的枯黄花瓣,无精打采地耷拉在花梗上,像一串串被遗忘的风铃。
我靠近她们,指尖轻触一片蜷曲的褐色花瓣,她便脆生生地碎裂开来。几位保洁阿姨正在花田间忙碌,扫帚划过地面时,卷起一阵带着残瓣的轻尘,惹我心生遗憾。
幸好,在广场中央的几片牡丹田里,还坚定地绽放着最后一抹春色。这些“迟暮美人”似乎特意为我这样的迟来者保留着最后的惊艳——紫色的、黄色的、粉色的、渐变色的……虽然我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她们的名字一定和盛开的她们一样美丽动人。
再向前走,找到了一处牡丹园导游图,根据图意,我对这片园子做个粗略的了解。
园林整体像一个不规则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两条长边都相对较直,只有最短的直角边成两个阶梯状由西向东缩减。园内几个重要景点不可错过:国花馆、牡丹仙子像、四季温室、国花魂雕塑、九大色系圃和十大花型圃、唐风商亭……
园子太大了,园子里好看的东西太多了,别说我这半天的时间,就是一整天的时间都在园子里逛,怕这时间也是不够用的。
一时,我不知该先去往哪处景点,索性,就跟随孩子们,她们的灵性把她们带往哪里,我就跟随去哪里吧。
追随着孩子们雀跃的脚步,首先我们来到了那座汉白玉雕琢的牡丹仙子像前。正午的阳光掠过仙子云鬓般的发髻,为她镀上一层耀眼的辉光。这座2021年落成的雕像果然不凡——仙子凤眼微垂,唇角含着似有若无的笑意,左手提着的花篮里,几朵白玉雕成的牡丹仿佛还带着晨露;右手扬起的广袖间,几片花瓣正欲乘风而去。
小宝突然踮起脚尖,指着仙子裙裾上精细的缠枝纹:“妈妈看!仙子的裙子上也开满了花!”原来工匠巧妙地将牡丹纹样融入衣褶,远看是飘动的裙摆,近观却见繁花绽放。姐姐则学着仙子的姿势,摆起了造型,要我给她拍照。
微风拂过,仙子衣袂上的光影如水波流动。我忽然注意到基座上刻着的小字:"守护世间一切美好"。两个孩子绕着雕像追逐嬉戏,笑声惊动了栖息在石雕花篮上的麻雀。此刻终于懂得,这座雕像最动人的不是精妙的工艺,而是她垂眸凝视人间的温柔——就像此刻追着孩子们拍照的我,也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了这个暮春甚或是生命中的美好。
小宝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像两颗被阳光突然点亮的黑葡萄。她拽着我的衣角,踮起脚尖,小手指向那座凌空而架的玻璃栈桥——阳光正穿透桥面的钢化玻璃,透明的桥身在暮春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银光,宛如一柄水晶剑劈开苍翠的园景。
我买了票,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这条水晶长廊,却瞥见桥下令人失落的景象:曾经绚烂的九色牡丹田,如今只剩下一排排褪去华服的花枝。褐色的花萼还固执地挂在枝头,几片残留的干枯的花瓣坠在花梗上,随着风轻轻叩击着玻璃桥底,仿佛在诉说错过的花期。
“咦?花儿都睡觉了吗?”小宝整张脸贴在玻璃上,鼻头压得扁扁的,想要看个究竟。姐姐突然指着远处惊呼:“快看!那里还有最后一朵!”果然,在田垄边缘,一株迟开的深红色花朵正孤零零地燃烧着最后的热烈,像是春天遗忘在此的火种。
我们仨不约而同地向着姐姐手指的方向看去,我低语道:“是我们来迟了!”
从玻璃栈桥下来后,我们沿着青石板路信步而行,不知不觉就拐进了国韵文创街区。霎时间,仿佛跌进了一个牡丹编织的梦境——街边店铺的雕花木窗统统敞开着,每一扇窗里都盛开着不会凋谢的牡丹,每一家店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牡丹的千姿百态。
走过这条文创街,我不禁感慨:牡丹花,绝对是这个春天专属的浪漫!
随街前行,不知不觉间,走上了一条林荫小道,说是小道,其实也宽敞的很。沿着林荫小道漫步,整条路仿佛变成了一条流动的牡丹花河。阳光透过法桐树叶的间隙洒落,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游人衣袂间的牡丹花色交相辉映。
小道上热闹无比,来往的人们喜笑盈盈。细看他们的装扮,好似都变成了牡丹花的使者。
小宝走累了,非要在这树荫下休息,我们找了一处树干较低的青松,伸出来的枝桠正好做小宝的座位。我和大宝就站着,继续欣赏美景。
我一抬头,忽然看到前方一座寺庙样式的建筑,朱红色墙体,青灰色筒瓦屋面点缀金色装饰,飞檐翘角舒展,檐下悬挂铜铃,远远听见风过时清音袅袅。我一时不敢确认是不是香寺,我便安排好大宝照看小宝,想要独自前去看个究竟。
还未进寺门,便先看到了门前的一对明代石狮子镇守寺门,左雄右雌,威武庄严。石狮身后矗立着两株木香古树,据说这两棵木香树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是清代进士李良谟返乡时用以自勉种下的,苍劲的枝干见证着岁月流转。山门照壁上鎏金的“佛”字熠熠生辉,门楣楹联“无事悠悠意远神闲观弥升,云烟袅袅风轻云淡阅金经”道出佛门清幽意境。
步入寺内,一座巍峨的三层古建筑映入眼帘。底层大雄宝殿供奉华严三圣,中层藏经阁珍藏佛经典籍,顶层古佛道场为修行净地。殿前广场中央安放青铜香炉,炉身镌刻《心经》全文。香炉右侧立有汉白玉观音像,衣袂飘飘,背光雕饰牡丹纹样;左侧八边形放生池波光粼粼,池底九宫八卦图案若隐若现。
这座融合佛教庄严与园林雅致的古刹,既是礼佛圣地,又是赏景佳处,为曹州牡丹园平添几分禅意。
正准备再去别的地方看看,小宝却吵闹着说累了饿了,想要回车上吃点东西,于是我们沿着青石小径往回走,一阵馥郁的芬芳忽然随风飘来。绕过一座爬满紫藤的小亭,眼前豁然开朗——两片牡丹园猝不及防地撞进眼帘,正开得如火如荼,层层叠叠的花瓣在夕阳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难得在这个时候还能看到如此艳丽怒放的牡丹花,也算是不虚此行,了无遗憾了。我刚想着带孩子们过去好好欣赏一番,谁知大宝比我还兴奋,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前去,挤在那一群一群的人中,想要记录下这最美的画面。
这两片牡丹园里,数百朵重瓣牡丹正绽放着最绚烂的华章。她们的花冠硕大如碗,层层叠叠的花瓣在春风中微微颤动,仿佛穿着蓬蓬裙的舞者。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奇妙的渐变色——同一株上的花朵,有的呈现浓郁的紫红色,像是被葡萄酒浸染过;有的则褪成了娇嫩的粉白色,宛如少女的腮红。
旁边的导游举着小旗子解释道:“这是‘彩霞’品种,她们的花色会随着花期而变化。”细看之下,那些初绽的花苞还带着深紫色的边,像被画家精心勾勒过;而盛开数日的花朵,颜色已渐渐晕染开来,像是被春雨洗淡了的水彩。最动人的是那些处于盛放期的花朵,紫红与粉白在花瓣上交融,宛若天边的晚霞。
阳光透过花瓣,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金黄的花蕊在微风中轻颤,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偶尔有蜜蜂钻进花心,沾染一身金黄的花粉又匆匆飞走。靠近细闻,能嗅到一丝清甜的蜜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
牡丹花开,是春天写给大地的一封情书。她用各色的火焰,照亮了整个春天,彰显了生命的磅礴力量。真好!这个春天,我也收到了春天寄给我的这封情书!这意外的邂逅,让原本遗憾的折返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在计划之中。
走出园门时,夕阳的余晖为朱红的门楣镀上一层金边。我驻足回望,园内层层叠叠的牡丹田在暮色中渐渐模糊成一片片斑斓的云霞。那些未及细赏的角落,那些匆匆掠过的景致,都随着我们的脚步被永远留在了身后。
我心不甘,也有诸多不舍,总想带点什么回去,弥补此时的心中的空缺。正思忖着这事,忽然听见一声声叫卖:“新鲜的牡丹枝,回家插水里就能开!”我循声而去,门口的石阶旁,一位戴着草帽的大姐正蹲在塑料布前整理花枝。与别人不同的是,她所卖的牡丹花枝,全是未开的花骨朵。每根一搾长左右的花枝上都顶着一朵裹得紧紧的花苞,像一颗棒棒糖大小。
我蹲下身,发现这些花苞个个饱满紧实,裹着毛茸茸的绿色外衣。深紫色的花萼紧紧包裹着内里的花瓣,像襁褓中的婴儿。大姐挑出捆扎的最多也最饱满的一把递给我,花枝断面还渗着新鲜的汁液,给我说:“回去只需要插在水里就可以了,过不了几日,便会盛开,这些花骨朵啊,能开小半个月呢。”
我随口问道:“这么多的花骨朵,还有编织花环的那许多鲜艳的牡丹花都是从哪里采摘的呢?”
“都是从俺们自家地里剪的”,接着她指着远处,又说道:“往东二三里整片整片都是我们农户的牡丹田。”
哦,原来如此!
我捧着那把结满花骨朵的花枝,仿佛捧着一整个春天的承诺。我看了看这些即将在新的地方绽放的生命。原来最美的纪念,不是定格瞬间的标本,而是延续生命的可能。曹州的牡丹,就这样从观赏的花园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短暂的绽放变成了绵长的经济链条,从供人们观赏的雍容华贵之物,变成了曹州人民的金牡丹!
明年牡丹花开时,我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