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投 稿
作者:心如大海
自执笔习文以来,各类编辑、总编频频通过微信向我递来橄榄枝,邀我投稿入驻平台。面对这些邀约,写作领域尚属小白的我,怯生生地抛出心底最关切的问题:“若我的作品投稿至贵处,稿费如何结算?”
对方的回复往往充满诱惑:“我们会将优秀作者作品推荐至省级报刊;全额发放打赏,还有高达百元的稿酬;每月举办作品研讨会,定期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优秀作者事迹有机会登上国家级媒体;表现突出者能获聘为平台中文网文学频道特邀副主编,并颁发证书;不强制供稿,来稿即审;赠送平台独家整理的报刊投稿邮箱;提供身份官方认证,助力申请微博、今日头条大V账号;平台经政府部门备案,受各级事业单位与机构认可,众多受聘作家曾获省级、国家级官媒报道,这些都是我们给予作者的优厚福利。”
然而,也有平台露出另一副面孔。有的宣称“国家级期刊征稿,入选作者需订阅全年期刊,费用1980元”;还有更多平台,其类似不合理要求不一而足,令人咋舌。
儿时便听闻,作家创作应有所回报,伟人甚至曾将300元稿费赠予他人。可如今的文坛怪象丛生,作者非但难以获得应有的报酬,反而常被要求购买会员、订阅杂志。这不禁让人愤懑:“凭什么我的原创作品要无偿奉上?若想品读自己的心血,还得额外掏钱?难道创作者的价值,就如此轻贱?”
我下定决心:不投稿!坚决不投!此后的作品,写完便寻个角落妥善收藏,闲暇时自赏便好。想起路遥,他创作出不朽之作的背后,是无数次退稿的打击,是为创作耗尽积蓄、穷困潦倒的窘迫。获奖时,他竟因囊中羞涩而无力前往领奖,最终在贫病交加中,落得妻离子散的凄凉结局。
贾平凹在《水月》中也曾写道,平日里轻视自己的人,听闻作品发表、获得稿费,便蜂拥而至,吵嚷着要请客。宴席上,众人觥筹交错、嬉笑喧闹,热闹皆属于他们,而创作者却在这喧嚣中,独自品味着创作的艰辛与无奈。
自古以来,诸多文人墨客为求功名,不惜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李白曾写诗赞美杨贵妃,白居易写下《长恨歌》,他们的行为似乎让文学偏离了其本应承载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使命,也忘却了文人作为社会思想先驱的担当。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人们便已意识到,知识与文学能够引领社会进步。但时至今日,文学的价值竟被资本肆意践踏,沦为任人摆布的“免费工具”。既然如此,平台若无意尊重作者的创作成果,那就请不要发表作品;若选择发表,便理应为作者支付相应报酬。要知道,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凝结着创作者“绞尽脑汁”的思索与“呕心沥血”的付出。
那些当官从政、有稳定工作的人,写作或许只是业余爱好,有无收益都不影响生活。但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了真实体验生活、深入矿区创作,需要基本的生活开销。六年时光,吃喝用度、医疗费用,哪一项不需要钱?
在当代文学领域,存在着一道隐秘且深刻的伤口——文字已然沦为资本游戏的筹码,创作者正经历着荒诞的异化。如今,文学市场形成了诡异的“逆向经济”模式。某知名诗歌平台公然宣称:“投稿即视为同意购买价值999元的年度会员。”这些平台看似搭建起了华丽的文学圣殿,实则将准入门槛设在了作者的钱包之上。它们就像旧时的地主,不仅要求佃农无偿劳作,还让佃农自费购置收割庄稼的工具。
这种不合理的征稿机制,如同精心设计的陷阱,用“国家级期刊”“著名主编审稿”等诱人噱头,引得作者主动交出自己的文字。某青年作家曾在社交平台控诉,他三年间为某杂志供稿12万字,不仅未获分毫报酬,反而累计支付了2.3万元的“审稿加速费”和“优先排版费”。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创作者在深夜里,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与热情进行创作的身影。
更令人担忧的是,创作者还面临着知识产权被悄然窃取的风险。某征文平台的服务条款中暗藏“玄机”:“投稿作品自动授权平台进行IP开发”。当作者们还在为凑齐所谓的“入选套餐费”而焦头烂额时,他们的作品或许已被改编成影视剧、开发成游戏角色,而这些衍生收益,却与真正的创作者毫无关联。
面对这些乱象,我深感无力。只能安慰自己,今后所写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为自己而作。若得不到尊重,我便坚守底线——绝不投稿!不投稿!
审核 李苹
华人诗社出品
2025.5.7
作者、主播:
编配制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