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密东北乡
——访著名作家莫言故乡
文/张军瑛
2012年,中国文坛传佳讯,莫言凭借《蛙》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一部《红高粱》又使莫言红遍大江南北。也就是从那时起,“莫言”便成为我心目中最为崇拜的著名作家之一。“五•一”期间,笔者满怀深深的敬意,驱车从太行泉城邢台出发,沿东吕、青银高速,来到了梦中的莫言故乡——高密东北乡。
高密东北乡位于山东省青岛与潍坊的交界处,是电影、电影剧《红高粱》的重要拍摄地。《红高梁》不仅成就了莫言,也使“高密东北乡”从此走入大众视野。进入高密己近上午10点,这时的齐鲁大地,艳阳高照,碧空如洗。当驶出“高密”下道口,一个光彩夺目的巨型广告牌倏然迎入眼帘;“三贤故里 莫言家乡 高密人民欢迎您”。 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作品中的一个地名,泛指高密市的原大栏乡、河崖乡,即现在的疏港物流园区、夏庄镇和姜庄镇。而莫言文学上的“高密东北乡”,是在真实的高密东北乡的基础上的想象和发展。莫言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围绕浓厚的乡土情结,用他深情的笔触精心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王国。高密的山水、高密的土地、高密的风物人情,都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源头活水,也成为他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
感恩时代,感谢莫言。是莫言让人们知道了高密,也让世界知道了高密东北乡这一卓绝之地,肥硕之所。当年,从1985年的《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便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奔驶穿越在中国的文学高地,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最终成为第一位问鼎诺言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瞩目的舞台中央。
靠着导航的引领,我们首先来到了“莫言南关旧居”。此旧居位于高密南关西段天坛路26号。据说,莫言自1988年至1995年在这里居住生活,是莫言结婚和青年时期的住所。1955年莫言全家搬到北京,当时莫言把这处房子卖给了他的好朋友张世家。2011年,张世家的儿子又把这处房子捐赠给了高密市人民政府,作为莫言旧居永久保留。 从外面看,这是一处普普通通的山东民居。而就是在这里,莫言创作了诸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如《丰乳肥臀》《十三步》《酒国》等。但最著名的还数《丰乳肥臀》。那是1995年的春天,莫言的母亲去世后不久,莫言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在随后的四个月时间里,中间除了去了两次教堂外,莫言连大门都没迈出过,几乎是一口气写完了这部五十万字的长期小说《丰乳肥臀》。实让笔者顿生敬畏,令人感慨。
红高粱小镇位于莫言的家乡,由高密市国有文旅企业红高粱集团投资建设。据介绍,景区占地面积2100多亩。它立足莫言文学和红高粱文化独特的地理标识,顺应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势,以旅游为媒,以文学为魂,定位于打造中国首座文养特色小镇和世界级文学旅游圣地。它包括红高粱文化旅游区、文博文创研学区和乡村民俗体验区等。 红高粱影视拍摄基地很引人注目。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春看油菜花似海,秋看高粱红满天”己成为这里的独特风景。走进景区可以看到“十八里坡”、“花脖子山寨”和“单家大院”。十八里坡是当年《红高粱》电影中的核心场景。里面有民宅、九儿家、三十里红酒坊和大花轿影视馆;花脖子山寨内有九儿野合地和九儿殉难地,可以切身感受和体验电影剧中的实地场景;单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山东四合院,《红高粱》的传奇故事就是从这里产生。这个大院在莫言的作品中反映了民国初高密东北乡大户人家的兴衰。内有九儿房、民俗馆、单氏宗祠和酒坊等。
红高粱影视拍摄基地也是国内首座文学实景沉浸体验地,景区以民国风情和绿林文化为主题,形成了影视体验、文学盛餐、民艺风情、乡村游乐、沉浸演艺等五大特色体验。小镇核心景点为莫言旧居、莫言小学、红高粱影视城和红高梁抗战纪念馆等。还推出了首台文学主题实景沉浸演艺剧《高粱红了》,并实现常态化演出。 红高粱小镇里的莫言旧居与我们刚到过的“莫言南关旧居”明显不同,特色各异。这处莫言旧居位于高密东北乡文化发展区的大栏平安村。据悉,此旧居始建于1901年,距今己有110多年的历史,曾经过多次翻新和重建。至莫言获奖时保留为现在的样子。2013年,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对莫言旧居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打造“莫言旧居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区”区,主要建有莫言旧居、莫言文学印象馆、民俗文化体验区、农林景观区等30多个景点。2015年,莫言及家人将莫言旧居捐给高密市人民政府管理,免费向游客开放。
参访了红高粱小镇里的莫言旧居,接着又参访了莫言文学印象馆。莫言文学印象馆是由河崖大栏小学改建而成。这所小学原来曾是莫言上小学的地方。后来是在原来学校的旧址上复建,校舍原为平安庄过去唯一的一户地主家的老宅子。小学共有四排平房和一排东厢房,空间布局基本遵循了莫言上学时的原貌,尤其是莫言上学时的五年级2班这间教室,重现了莫言上学时的情境,非常逼真。 诚然,莫言文学印象馆所展示的是莫言的成功。也是值得中国文学界骄傲的地方。但是我总觉得,这里真正属于莫言的,莫过于他的旧居和旧居四周的这片土地。因为,在这里有莫言曾经生活过20多年的五间低矮的泥坯瓦房;在这里有旧居屋子后面那一道悠悠的胶河水;在这里有曾经多灾多难而又肥沃宜人的胶河平原。诸此种种,这才是莫言最值得感恩的一方热土和其文学创作之源。
对于高密东北乡,莫言生于斯,长于斯,写于斯,也成名于斯。他的多部作品如《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都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展开叙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莫言出生在平均海拔不超过二十米的胶河平原边上,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现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拥有广泛的读者,还被翻译到国外,其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纽约时报》的书评称:“莫言是一个世界级的作家”。 历史上,高密东北乡曾蜗居于山东胶河平原一隅,曾几何时,中国人并不大留意它的存在。是莫言通过自已的独特创作,把高密东北乡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河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也正是因为莫言,使高密东北乡从此走上了致富路,有了柏油路,仿古路灯,交通四通八达,并在此基础上,先后添置了醒目的路标与各种指示牌,景区的拓展越来越大,如今,高密东北乡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
红高粱文化大院与莫言旧居隔路相望。它集文化交流、民俗历史、休闲度假为一体,是高密东北乡的最新建成的文创旅游景点。大门两侧的柱子上有好多富有高密地方特色的对联。有一幅深深地吸引了我:“常给莫言说故事,且邀东北品高粱”。 跨入文化大院大门,里面有好多幢中国古文化特色建筑,有亭台楼阁、名木奇石、影院剧场、温泉民宿、小吃特产等。据介绍,这里的全息光影馆运用世界尖端数字光影技术制作,能让你穿越古今,游遍天下,身临其境。但因时间关系,未能体验观看,甚是遗憾。
在红高粱文化大院旁边不远处,便是九儿红高粱酒厂,九儿红高粱酒由精选高粱酿造,口感醇厚,回味悠长。酒厂作坊对外开放,用来存放九儿红高粱酒的酒坛子,个个披红戴花,象就要出阁的大家闺秀,羞涩存蒇,有序排放。横看成行,纵看成排,远远望去格外气派,引得无数游人驻足留影,定格高密。
走进高密东北乡,匆匆游访只是不足一天的时间,对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也尽管仅是“走马观花”。然而,莫言家乡的一房一瓦,一草一木,一街一景,却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在由莫言所搭建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大舞台上,通过莫言的巧笔,己有不少鲜活的人物,通过他浑厚自然的文字,演绎着一幕幕精妙绝伦的山东大剧。由此使我对高密东北乡顿生了不尽的流连。
五月的齐鲁傍晚,夕阳高挂,晚霞满天。在离开红高粱小镇,即将告别高密东北乡时。电视剧《红高粱》主题曲《九儿》,顿时响在耳边。其悠扬的旋律,熟悉的歌声,平实的唱词,在高密东北乡广阔的田野里回荡——“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作者简介:张军瑛,男,河北沙河市人,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世纪80年代始,其新闻及文学作品,便散见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保障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环境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邢台日报》《西江月》《清风》等报刊及网络媒体。曾被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多次获评“模范(优秀)通讯员”,曾荣获原“邢台地区新长征突击手”、“沙河市第二届十佳青年”、“沙河市优秀新间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为《闪光的青春》、《世纪起跑线》等人物专集的责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曾出版新闻文学专著《通讯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