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笺,生态濡墨书盛世
文/杜怡霖
华夏大地,山河壮丽,岁月悠悠,文明璀璨。“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祖国之美,于浩渺山川、广袤原野、奔腾江河间尽显,仿若一幅天然水墨,神韵天成,引人入胜。然生态 之美,方为这壮美山河之灵韵所在,如弦上之音,奏响和谐旋律,令这画卷鲜活而灵动。
观夫自然之妙,在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繁花似海,姹紫嫣红,蝶舞翩跹于花丛,蜜蜂忙碌于蕊间,微风拂过, 芬芳四溢,此皆自然之馈赠。至若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塘之中,莲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或含苞待放,或灼灼盛开,于炎炎烈日下,独展清雅高洁之姿,为尘世添一抹清凉凉意。及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枫叶如火,银杏如金,硕果累累挂于枝头,谷物金黄铺于田野,丰收盛景,尽显大地之慷慨。而冬寒之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山川树木皆着素白,冰雕玉琢,纯净无瑕,仿若仙境落于人间。
然近代以降,工业革命之浪潮汹涌,科技发展之速如奔雷。虽为 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然亦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创。“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澄澈江河,渐被污水浊流所污;“绿 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之葱郁青山,屡遭乱砍滥伐之祸;“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之碧波湖泊,常受垃圾污水之侵。生态失衡,灾害频 发,物种濒危,人类生存亦面临严峻挑战。当此之时,环保之呼声渐起,如洪钟大吕,震醒世人。
国之上下,齐心协力,共赴环保之征程。政府高瞻远瞩,颁行环 保之策,法纪严明,如利剑高悬,以遏污染之源;企业觉醒,革新生 产之术,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力求绿色发展;民众亦踊跃参与,从 点滴做起,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以尽绵薄之力。“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众人齐心,环保之业,遂成燎原之势。
且看今朝,环保之战果斐然。城市之中,“东风袅袅泛崇光,香 雾空蒙月转廊。”园林遍布,繁花似锦,居民漫步其间,怡然自得。乡村之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生态农业兴,田园风光美,青山绿水伴,农家之乐,亦在这自然和谐之中。昔日污染之河,今“泉 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清澈见底,游鱼嬉戏,水草摇曳;昔日荒芜之地,现“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草木葱茏,飞鸟翔集,生机盎然。生态文明之理念,深入人心,如春风化雨,滋润大地。
生态之美,不仅于自然之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亦于人与自然之 和谐共生。“天人合一 ”之思想,贯穿华夏文明之脉络,源远流长。 人者,自然之子,非主宰,乃守护者。当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方能于天地间,寻得永续发展之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 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笔下之西湖, 美在湖光山色,亦在人与自然之交融。湖因人类之呵护而愈显灵秀, 人因湖之滋养而心生诗意。此般和谐,方为生态之真谛,亦为爱国情怀之深沉表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之诗,道出无数华夏儿女之心声。爱国,非仅于捍卫疆土之完整,亦 于守护这片土地之生态环境,于传承与弘扬生态文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愿吾辈以笔为剑,以墨为锋,绘就生态画卷,传颂 祖国山河之美;以行践言,以志为马,投身环保伟业,共筑绿色家园 之梦。让华夏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生态文明之花,于岁月长河中,绽放绚烂光彩,永传后世,福泽万代!
作者简介:
杜怡霖,身为怀揣文学梦的大学表演生,舞台是我的画布,借多样角色演绎人间百态。日常沉浸于文学世界,在字里行间挖掘情感力量,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渴望用表演为文学具象化,用文学为表演注入灵魂。愿以独特视角,融合二者之美,诠释对世界的热爱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