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无益语言的郑板桥
文/王业松
郑板桥幼遵父教,苦读诗书,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分别考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但真到近50岁时,才混了个县官编制。去官以后,卖画为生,明码标价:“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郑板桥还在家中张贴了价格表《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而且不收礼物和食物,只收现银。郑板桥成了我国明码标价卖画第一人。
世人皆知郑板桥有“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醒世名言,正如启功先生评价郑板桥说:“不知板桥先生之名者,未之有也”。当今倡廉为民,也有不少人引用郑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以上所言,不难看出郑板桥没有远离今人。郑板桥在65岁时说:“年老神倦,已经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郑公所说的“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我理解主要指后者。
字和画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无价的,它的价值不可能以金钱衡量。但是金钱又是表明字画的价值。价格体现画家的价值。
任何劳动都应当有适当的回报,否则就如同剥削。大多数的文人为了表示清高,不想论及字画和其它艺术品的价格。可是,如果是体制外的专业画家,没有工资收入,那只能靠卖画养活。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说:“真正的创作,应超越经济回报”。所言并没有排斥“经济回报”,只不过是艺术价值应超过经济价值而已。吴冠中1973年的《红梅》,以1.04亿港元成交,领衔华人艺术家。
我很理解郑板桥的不作“无益语言”,不作无效劳动。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没有高收费哪来的服务啊”。西方兴付小费,付小费是对服务人员的回报,也是对工作人员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答谢他们为你的付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学着这样做了,但是变了花样,就是在饭菜费用之外另加15%的服务费,如北京饭店等高档酒店就是这样做的。另加的15%就是给服务人员的小费。
我认识一位年老的江苏泗阳画家张庆珍,整天辛苦作的画,都被人无报酬地索取了。自己变得连乘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了。15年前,我给她出了主意:把郑板桥的年老神倦,不作无益语言的原话张贴在画室。但是,听说效果不佳,因为画家本人拉不下这个脸。
由郑板桥的不作无意语言,想到我4月28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先生的母校泗阳县王集中学开讲座。按明道、劝学、引导、勉励的宗旨,我提前写了逾万言的讲稿,题目是《办学目的在于传道育人》,而且还把讲稿中引用的名家名言写成10副斗方,由助手在现场依次展示并带领学生高声朗诵,以加强学生印象,起到台上台下互动。我不停地讲了一个小时45分钟,直到中午12点。乔成校长和刘维波书记把我带到学校食堂用餐。92岁的我端着不锈钢分格饭盘排队在窗口打饭。
此次讲座是纯义务的,午饭中连一杯茶水都没有。但我很高兴,因为我得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回报:学生们退场时经过我身边时,每人给我的微笑和点头致意,加上听讲时不断的掌声,就是对我的回报。我的演讲,有助于学子们的成长就是对我的回报。事后校长给我的感谢信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做细做实教育教学工作。让农家子弟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酬。因此,我梦稳心安。
2025年5月7日A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