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按语:
铁道兵十师汽车营于1958年12月组建,1983年12月军改工并入铁道部后撤销建制,历经25年。
该营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投身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参与“两弹一星”建设,深入巴丹吉林沙漠;三上青藏高原,奋战青藏铁路;会战成昆、襄渝铁路等,足迹遍及全国多地,为国防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卓著。1984年1月随师改编为铁道部20工程局运输队,后因故解散。
向焕伯战友《铁十师汽车营功垂史册》一文,以简练笔触回顾该营25年历程,回溯这支钢铁队伍南征北战的光辉历程,从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等维度展现汽车兵的担当。本美篇分上、中、下三部分转发,带您跟随汽车兵的车轮印,重温他们在沙漠戈壁、高山峡谷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见证铁道兵为国防和铁路建设立下的不朽功勋。
致敬开路先锋!传承铁道兵精神!
编者 2025年5月1日
七、三上高原筑天路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决定将青藏铁路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青藏铁路东起自青海省西宁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60km。最早于1958年10月即开工建设。后因多种原因几上几下,至1974年,仅铺轨176km到哈尔盖。这次复工建设,军委、铁道兵决定调铁七、十师担负施工任务。根据高原施工特点,不宜大兵团会战,确定一次部署,分期上场,逐段延伸,积极组织机械化施工,尽量减少兵力投入的原则。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全长814Km,铁十师担负哈(尔盖)连(湖)段396.4km施工任务,铁七师担负连(湖)格(尔木,延长至南山口)段286.4km施工任务。
铁十师汽车营作为先头部队,于1974年3、4两月,分乘6列军列,从西安东站出发,经3昼夜行军,陆续到达哈尔盖。二连直接进驻乌兰,配合师机关及直属分队房建施工任务。营部及1、3、4、5、6连驻哈尔盖地区。至1976年底,随着青藏铁路铺轨向西延伸,哈(尔盖)希(里沟)段主体工程完成,施工部队向希连段转移,汽车营从哈尔盖陆续移驻乌兰。
1974并12月,根据青藏线施工特点,为加强一线施工力量,上级对汽车营编制进行调整,将3、6连拆编,人员、车辆设备全部调师属各团,团属每个营组建一个汽车连。汽车营缩编为4个连,原5连改称3连。1976年底,上级决定增编5、6连,又恢复为6个连编制。
进入青藏线新区后,为适应青藏铁路施工需要,上级多批次增加车辆及修理设备的配置。新增车辆主要是进口的大载重吨位柴油车,其中有装备三连的捷克进口的太拖拉148自卸车:(载重15T),装备新建六连的东德进口的小依发自卸车,装备新建五连的日本进口的日野、尼桑8T重卡、装备三连的日产五十铃自卸车、装备一连的日产30T平板拖车2台。这些设备在青藏铁路机械化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
在青藏铁路施工十年期间,上级对汽车营领导班子进行多次调整、充实。1975年,闫学礼教导员转业,王殿发任教导员;1978年,毕可信营长升调,由副营长张际珍任营长;1981年,张际珍营长转业,由副营长王存满任营长,1983年,王存满营长升调运输科长,由李栋才任最后一任营长;1979年,王殿发教导员调后勤部政治处任副主任,由刘振国任教导员,1982年,李建祥任教导员,孙宝森任最后一任教导员。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太拖拉T138,捷克进口,载重12T,8缸风冷柴油自缷车
铁十师担负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连段,地处青海湖北岸、柴达木盆地东北沿,这里海拔高度在2800至3500米,冬、春季气候严寒,最低气温摄氏零下30多度,几乎天天是风沙走石,气候异常,人们形容这里每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高原缺氧,人烟稀少,干旱少雨,每年的烤火期长达8个月,有的地段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汽车分队担负的任务有两大块,一是工程方面的运输,一是人员生活方面的运输。工程施工运输又分为保障工程建设需要的材料供应和直接参加工程施工两部分。哈连段工程地处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中间要通过海拔4200米的关角山,隧道桥梁占比较少。隧道工程主要是4009米的关角隧道及关角沟展线几个小隧道。桥梁有沙柳河桥群和布哈河大桥及一些小桥涵,其余大部分是路基土石方工程。汽车分队的大吨位自卸车,要直接参加路基工程机械化施工。关角沟展线施工中,无论是路堑的开挖还是路堤的填筑,都要搬运大量的土方,三连的大载重量太拖拉就发挥了作用,几十台太拖拉车参加施工。五十铃直卸车参加路基铺轨预铺道碴作业,每公里需预铺道碴500立方左右,约需五十铃100台次,完成全段预铺道碴作业就需出动五十铃4万多台次。
在青藏高原地区执行铁路施工,全师3万多人的生活物资运输需要大量的运力。光主副食品每月运量就达150多万公斤,按平均运距300至400公里计算,需要解放载重车100台车保供。全师每年冬季要从内地采购3000多吨冬储蔬菜,这些蔬菜经火车运至西宁货站后,需要1000台次车辆日夜实击抢运,以保证在冰冻前入窖储存。另一项生活物就是燃料煤,包括生活用煤和烤火用煤,全师每年需要15000多吨煤从木里等煤矿运至各单位。木里煤矿海拔4300多米,空气稀薄,几乎全年冰冻,据说地下埋藏有大量的可燃冰。当年铁十师在这里开辟露天煤矿采煤,供全师取暖用煤。司机们在这里运煤,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头一两年,汽车营在这里设立食宿站,可供司机等往来人员就歺。机械营派出挖掘机、装载机在煤矿采煤、装车。后来因环境、气候实在恶劣,人员难以在此长期居留,食宿站撤销,机械设备不定期进矿采煤后即行撤走,司机进木里煤矿拉煤,不但无处就歺,还要自己动手装车,在海拔43000多米的高原,两个人饿着肚子装8吨煤,饥寒交迫,那种劳累和辛苦可想而知。还有一项生活物资运输保障更是不可缺少,就是生活用水。铁路施工沿线都是用汽车拉水,运距少则1、20公里,远的上100公里,要保障生活、工程施工用水,也要大量的车辆专司供水,才能正常运转。在青藏高原施工,汽车运输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仅靠全师装备的车辆根本满足不了施工、生活需求,为此,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调动独立汽车团的几个连队配属铁十师施工。
1979年9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至格尔木段,经过数万铁道兵官兵顽强拼搏、艰苦卓绝、矢志不渝地的奋战,全线铺轨通车。这是当时全球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在青藏高原近十年时间施工,最艰难的莫过于寒冷、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为此,上级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总后专门生产维生素丸,给每人每天供应一粒,补充身体对维生素的基本需求;后勤部门到全国各地采购瓜果、蔬菜供应部队。但很多官兵身体仍然严重透支,风湿、胃病、心脏变形、移位等病变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青藏高原。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太拖拉T148,捷克进口,载重15T,8缸风冷柴油自卸车
尾 声
铁十师汽车营1958年12月组建,1983年12月军改工并入铁道部,撤销汽车营建制,整整25年历史。25年弹指一挥间,历代汽车营官兵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发扬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艰苦卓绝,为国防建设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参加“两弹一星”工程建设,在气候恶劣、飞沙走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驰骋;他们最先开赴青藏高原,奔驰在柴达木盆地千里戈壁无人区;他们参加三线建设,会战被联合国评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工程,驾驶铁骑行驶在川西大地,跨越大渡河高山峡谷、大小凉山,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他们在襄渝铁路大会战战场,翻越秦岭高山,跨过汉江峡谷,不畏高山的冰天雪地、陕南谷地的酷暑炙热,将秦岭高峰视若坦途;他们三上青藏高原,在世界屋脊修筑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日夜奋战在风沙严寒、干旱缺氧的恶劣环境。他们南征北战,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青藏高原的沙漠戈壁,秦巴大山的险山恶水,西南大小凉山的简易公路,白山黑水间的嫩江平原,风火山永冻层实验工地,甚至首都的繁华街道,大都市的高等学府,都有他们的足迹、汗水和鲜血。他们不愧为开路先锋。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
1983年,随着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完成,铁路交付运营,铁十师从青海省乌兰撤至陕西咸阳,汽车营也随师机关移防至咸阳地区的三原、白水县一带休整。1983年12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裁军命令,撤销铁道兵建制,全部并入铁道部。1984年1月1日,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告别八一军旗,脱下军装,铁十师变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汽车营也变成了20局运输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铁十师汽车营,后来的20工程局运输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已无继续作为一个社团法人存在下去的基础,宣布解散,铁十师汽车营走入历史。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五十铃,日本进口自卸8T柴油车
附录一:【铁十师汽车营营、连干部一览】
营长:
杨营长(大)大尉、杨营长(小)大尉、丛树轩大尉(1958.12——1963.03)
宫云泰、毕可信、张际珍、王存满、李栋才(1965.12——1983.12)
政治教导员:
李亚大尉、石家福大尉(1958.12——1963.03)
高永贤、闫学礼、王殿发、刘振国、李建祥、孙宝森(1965.12——1983.12)
副营长:
张学孟上尉(1958.12——1963.03)
毕可信、张际珍、王永林、郭文山、齐圣友、王存满、卞登献、熊自強、李栋才、(1965.12——1983.12)
副政治教导员:
石家福上尉、申副教上尉(1958.12——1963.03)
宋修明、 李生、孙宝森、唐道华、刘振国、李建祥、陈洪根、贾清智(1965.12——1983.12)
师后汽车连
连长:
于开元、毕可信(1963.03——1965.12)
政治指导员:
高永贤、宋修明(1963.03——1965.12)
一连连长:
姜永顺中尉、于开元中尉、(1958.12——1963.03)
毕可信、衣修礼、王存满、李栋才、赵厚亮(1965.12——1983.12)
一连政治指导员:
牟凤玺中尉、高永贤中尉(1958.12——1963.03)
宋修明、朱罗东、时念法、何喜元、赵国华、陈其俊、张召民(1965.12——1983.12)
二连连长:
崔连长中尉(1958.12——1963.03)
张际珍、郭文山、王忠明、张永明、李世英(1965.12——1983.12)
二连政治指导员:
王 韬中尉(1958.12——1963.03)
李生、刘启让、陈称弟、许永生、矫胜法、贾清智(1965.12——1983.12)
三连连长:
赵汉鼎中尉(1958.12——1963.03)
王永林、张友义、李凤才(老三连)(1965年12月——1974年12月)
齐圣友、郭建荣、熊自强、侯广标、朱自由(1974.12——1983.12)
三连政治指导员:
高永贤中尉(1958.12——1963.03)
张永甫、朱罗东(老三连)(1965年12月——1974年12月)
许宜先、曹家才、宋述元、张存文、刘洪宝、李北昌(1974.12——1983.12)
(老三连1974年12月撤销编入各团,五连改三连)
四连连长:
吕建忠、卢尚信、苟兴全、张永明、曹明仁、肖文全、胡希廉、刘玉召(1965.12——1983.12)
四连政治指导员:
孙广进、盖长立、刘启让、陈称弟、王培银、刘洪宝(1965.12——1983.12)
五连连长:
齐圣友(1965.12——1974.12)
五连政治指导员:
许宜先(1965.12——1974.12)
六连连长:(1974.12撤销编入各团)
仵爱芳、张明春:(1971.10——1974.12)
六连政治指导员:
张聚荣、赵文彩(1971.10——1974.12)
1975年新组建:
五连连长:
周安成、陈洪根、李支福、侯广标
五连政治指导员:
唐道华、陈洪根、张友基、高玉臣、张志荣
六连连长:
孙加洪、徐清、郭建荣、曹仁明
六连政治指导员:
矫胜法、李建祥、刘洪宝
(1979年12月,六连改编为汽训队)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依发ifaW50,东德进口柴油车
附录二:【汽车营兵员来源地一览】
入伍年 月 省 市(县)
1955.03 广东、河北、黑龙江
1956.03 广东、四川、浙江
1957.03 广西、河南
1958.03 湖南、广东
1959.03 湖南、山东
1960.03 湖北、甘肃
1961.03 北京、广东、
1962.03 浙江、上海、重庆
1963.03 山西、河北、甘肃
1964.03 湖北
1965.03 四hI、湖北
1966.03 广东、陕西
1968.03 江苏、山东
1969.03 江苏、山东、上海
1970.03 湖北、广东
1971.03 山东、四川、重庆
1973.03 湖南、山东、广东
1974.01 甘肃.
1975.01 甘肃、河南
1976..03 贵州、河北、四川、陕西
1977..03 重庆、四川、山东、安徽
1978..03 湖北、吉林、四川
1979..01 山西、河南
1980..01 四川
1981..01 四川
1982..01 甘肃、陕西、青海、安缴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日野,日本进口,载重8T柴油车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尼桑,日本进口,载重8T柴油车
铁十师汽车营曾装备的车型——日野,日本进口,载重8T柴油车
作者:向焕伯
1959年入伍的湖南兵,曾先后在师后汽车营(1959—1965、1970—1979)、财务科(1965—1970、1979—1982)工作,1982年转业。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