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历史渊源与创作脉络的问题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8日12时36分一13时51分作
现在的诗人作诗,一个偏向于格律诗,一个偏向于现代西方自由诗。我前些年写过五十一篇论关于诗歌方面的论述文章。但现在进各个群看看,很多当代诗人爱好者大多追求格律,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诗。作为读过大学中文系,专门学习和研究过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诗歌史的人来说,我一直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为什么要说,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于中国诗歌文化传承的问题。
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体载中最言简意赅的一体优美的体裁。在这里我用“体裁”而不用“题材”。前者是文学样式的称谓,后者指文学写作的内容。
为什么叫“诗歌”,不叫“歌”?诗歌与诗有什么不同?其实,诗的全称就是诗歌。而歌又是另一种音乐形式。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是用来唱的。诗歌是文字与伴随音乐,吟唱的结合体。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叫《诗经》,又叫《诗三百》。这部诗集中包含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使用的手法大致用赋比兴三种。“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从这里来看,诗歌的来源,诗歌的用途是不一样的。在周朝时,周天下有多少个国家?根据《荀子・儒效》的记载,周朝初期分封了 71 个国家,其中姬姓国家有 53 个。这 71 个国家是周朝建立时的主要分封国。《吕氏春秋・观世》篇则提到周代共有 1200 多个诸侯国,其中包括 400 多个分封国和 800 多个附属于周代的国家。《通典》中统计的西周封国数量为 1773 个。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周朝时期的小国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小国家在大国的兼并和政治变革中逐渐消失。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约 20 余个国家,而到战国末期,只剩下七个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齐。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变革的时期,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很显然,孔子出生在东周晚期。但《诗经》据传远不止305篇,现已知有6篇笙篇没收录。据说周王朝的诗歌总集远不止这些,要多得多。那为什么最终定为305篇呢?是因为孔子为教学需要,进行了删改,选了利于教学用的内容。而且,孔子对这305篇,又“弦而歌之,思无邪”。即每首诗歌弹着弦,唱了几遍,在思想内容上符合周礼的,才被选用。
这些诗歌的内容,无论国风,即从地方小国的民间采集来的,还是朝廷的乐歌和宗庙的乐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格式要求,即押韵。有人问?诗集怎么来的?大家知道有秦乐府、汉乐府,即专门收集与管理天下诗歌的国家音乐机关。周朝一定有周乐符。周朝统治约八百年,所以,周朝的诗歌总量成千上万都不止。所以,《诗三百》只是个教学用的教材而已。但在古代,竹简时代,已经不少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楚辞、词赋、元曲,一路下来,都讲究押韵。都是唱着传承下来的。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如琼瑶引用《诗经》里的《蒹葭》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词,无一不是用来吟唱的。所以,在古代,宫廷诗歌、宗庙诗歌,必须押韵。不押韵,没法唱,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当代人学习印度泰戈尔的诗,西方英国雪莱、拜伦的诗,法国的波德莱尔的诗、俄国的普希金的诗等等,因为翻译的原因,可能在押韵方面有的翻译不出来,但不等于不押韵。再说,东西方文化不同,但中国诗歌无韵不成诗。诗歌的另一个分支歌词一直坚持押韵的传统没有变。
关于格律诗,是诗歌进入盛唐以后在诗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的一种在平仄对仗押韵上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五言、七言诗的形式,但不代表所有诗歌的形式。如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大家能够发现,在格律诗前期诗歌的样式。
今中午,对诗歌的创作问题,从诗歌的历史根源上再次谈了一点看法。
论疾病的广义论与狭义论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8日9时26分一10时22分作
人类的疾病无非有两种,广义的疾病与狭义的疾病。人们常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这句古话,道出了人生命的本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这样,作为大自然的一个分子,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大自然的永恒的规律。但从广义上来讲,人的生命是人这个个体修行的结果。有人说,什么叫修行?修行,顾名思义就是往好里修,再说直白点,通俗些,就是多做好事,莫问前程。有人说,我做好事,天上知道吗?古人又说:“人在做,天在看。”也就是说,人这一生,不仅仅是在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管理,还有一个,谁也难以摆脱上天的管理。有的人偷偷摸摸地做好事,修行的人说这叫修阴德。有的人光明正大地高调地做好事,修行的人都知道这叫修阳德。阳德现世报,阴德惠子孙。总之,凡是做好事怎么地都好,不就利己,就是利子孙。有的人偷偷摸摸做坏事,以为“天不知,鬼不觉”,这就大错特错了。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三尺”有多高,一米来高。一句话,人的所作所为都上像明镜一样,看得清清楚楚。前些年,有些为官者,不断贪污受贿,以为退休没事了。谁知道,中央纪委按照中央的布署,“倒查二十年”。中国有句古话说,叫“人不死,债不烂。”其实,人死了,债也不烂。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当然,这个“业”,有善业,也有恶业。翻译过来就是有好的事,也有坏的事。从佛道的思想来看,修的目的就是弃恶从善,或叫去恶扬善。而“善”的含义太广了。一切好的都叫善,无论思想还是行为。一切不好的都叫恶,无论意念还是行动。
现在,在前面做了大面上的铺陈,也叫铺垫。下面我们谈谈疾病的含义。从广义上来讲,人身上的疾病有一种病是前世或再前世修的恶业造成的。前世修的善业是不会与疾病挂钩的。中国古代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报了,业就消了。”对“恶业”来说,这世报仇了,这个恶债就等于一笔勾销了。还没报完,这个“业”还随世转化,再找合适的机会。既来是“恶报”,人就不会太舒服,不是病就是灾,或是难。人能不能摆脱了?除非报完了。从数量、时间长短上,还清了。否则,摆脱不了。所以,人身上的很多病,要真正治好,根除。西方基督教叫“忏悔”,东方佛道教叫“认错、悔过、检讨、赔不是、改过自新。”如果,一味光治肉体上的病,思想上不悔改,不认错,还是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祛病的效果还是不彻低的。只有从心底上,从思想上,去认识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才会人心向善,祛病不难。
从狭义上讲,人体的疾病是与生活或大自然息息相关。人食五谷杂粮,经冬冒暑,人有七情六欲,哪有不生病的?但每个人治病一定要心诚。古人说:“诚则灵,不诚不灵。”古代的神医扁鹊说:“诚者医,不诚者不医!”从能量的原理来看,诚,即能量频率相同。不诚,能量相左,所以,病能治好治不好,与患者是否真心一心一意有很大的关系。
今上午,从广义与狭义论的角度解释了人体生病和祛病的方法。

立夏咏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8日16时38分一40分作
人间立夏天气凉,夏风习习拂苍桑。
天阴只缘欲多雨,雨赐大地胜甘粮。
到处草木无穷碧,枫叶如烛惹瞳双。
暮春尽了花多谢,却见月季登夏堂。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拜读师父的《关于诗歌历史渊源与创作脉络的问题》,我收获颇丰。从专业视角深入探究后,我对诗与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刻的认知。诗歌,作为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了解诗与歌的关系,不仅是对文学形式的一种钻研,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一次溯源。今后,我也要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指引,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拓宽诗歌历史知识面。
我渴望有朝一日能达到足以向师父请教的水平,在文学之路上有所突破,用诗歌书写生活的感悟,传承文化的薪火,让更多人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北京.邓和国
2025.5.8日
中西医与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之比较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4.29日
在人类探索健康与疾病的漫漫长河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各有千秋。而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出现,恰似划破夜空的璀璨流星,不仅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医学的固有认知,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全新道路。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健康委员会主任李玲的论断 “中医是道,西医是术。二者如果结合就好了”。中医,秉持着 “天人合一” 的深邃思想,如同一位温和的智者,主张通过循序渐进的调理,帮助人体祛除疾病,重归健康的平衡状态;西医则依靠手术与药物 。
然而,中西医融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横亘在两者之间的,是理论思维的巨大差异。中医将人体视作一个紧密相连的小宇宙,坚信局部的病症实则是整体失衡的外在表现,注重从整体层面协调人体机能;西医却倾向于将疾病孤立看待,针对具体病症采取治疗策略。这种差异,既是挑战,也为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中医之道 西医之术
中医 “治未病” 的理念,是其 “道” 的精髓所在。古人凭借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深谙顺应四时变化、调和阴阳平衡、滋养五脏六腑的重要性,将预防与调理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正如李玲教授所言,中医的 “道”,是哲学层面的医学认知,蕴含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西医的 “术”,则是技术层面的精湛操作,彰显着现代医学的创新与突破。两者各有所长。
二、非针非药 大道至简
在中西医交汇的时代浪潮中,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如同一朵独特的奇葩,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它以 “非针非药” 的创新理念,打破了传统医学的固有模式,无需依赖药物的干预与手术的创伤,便能实现治病强身的神奇功效。
无论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肺结核,还是复杂难治的胆囊息肉、子宫肌瘤,中医神经导能疗法都能化解病痛。这一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医药、针灸、注射及手术的过度依赖,为众多疾病患者带来了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的调理治疗新选择。
三、真实案例 见证奇迹
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如同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神奇之路。一位被肝脏肿瘤折磨得濒临绝望的患者,在尝试多种西医治疗手段无果,甚至被宣判 “死刑” 后,毅然选择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奇迹就此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医院检查显示肿瘤竟完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如今,他不仅重获新生,更以饱满的热情重返工作岗位,拥抱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奇迹并非个例。58 岁的黄女士,在肾癌手术前夕接受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仅一次治疗便感受到明显改善,一周内竟彻底康复;辽宁肖波,与肺小细胞癌抗争六年,历经 48 次放化疗、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在该疗法的帮助下实现自主康复;一位八旬高龄的淋巴癌晚期老人,在被医院放弃治疗后,通过两个疗程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奇迹般地恢复健康,甚至能够自如地上下楼梯。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是患者重获新生的见证,更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四、第三条医学道路 引领未来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被誉为 “第三条医学道路”,它超越了传统中西医的界限,不再局限于与疾病的对抗,而是倡导一种全新的医学哲学。“大道至简、绿色安全” 的医学思想,正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浸润着全世界人们的心田,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与接受。
这条道路打破了传统医学对药物和手术的依赖枷锁,为现代人量身定制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案。它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创新,更是医学理念的深刻变革,预示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五、拥抱未来 共筑健康新时代
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压力巨大、慢性病高发的时代,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愈发强烈。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出现,恰似一剂良药,既能治病又能养生,既能恢复健康又不带来伤害。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身体的奥秘,尊重自然的规律,珍视生命的价值。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创新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疗法不仅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新定义了医学的本质与使命。
让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敢拥抱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带来的变革,共同迎接健康美好的未来。愿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挣脱疾病的束缚,享受身心自由的畅快;愿全世界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病痛的阴霾,沐浴在平安幸福的阳光之下。
信任为灯探前路 躬身实践保健康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4.30日
同门宁书和的《以自身实例为证 消弭他人各种置疑 ——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临床实践与思考感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华章,而是一位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践行者的肺腑之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质朴的文字,勾勒出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女性,从被病痛纠缠的患者,蜕变为守护家人朋友健康的 “生命卫士”。这蜕变恰似一剂温润良药,悄然治愈着现代人面对健康时的焦虑与迷茫。
文中那些令人惊叹的临床案例 —— 无论是新冠疫情下对流感症状的有效缓解,还是对日常病痛的显著疗效,令人称奇。真正震撼心灵的,是作者在质疑声浪中坚守的精神力量。那句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宛如划破黑夜的一道闪电,让人仿佛看到一位手持信念火把的行者,无畏迷雾与质疑,执着地散发温暖光芒,只为照亮众人追寻健康的道路。
这份坚守与执著,将我们的思绪引向更深层的文化命题。在西医主导的当下,中医常被卷入 “神秘玄学” 与 “科学有效” 的激烈争议漩涡。但作者以亲身经历诠释:医学的真谛,从不存活于学术争论的唇枪舌剑中,而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验。她无意推销疗法,而是传递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态度,展现着对师父智慧、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笃定信赖。
文章结尾的古训 “道不轻传、法不轻授、术不贱卖、医不叩门、师不顺路”,恰似一柄精巧的钥匙,开启了理解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精髓的神秘之门。它告诫我们,珍贵之物不应沦为廉价商品,探寻健康之道,更需求学者怀着虔诚之心虔诚求索。这看似保守的传统,实则饱含着对学问、医术与生命的崇高敬意。
在全民热衷养生的时代,太多人盲目追逐速成的保健秘诀,却遗忘了健康最本真的规律 —— 它既需要知识的沉淀积累,也离不开实践的反复验证;既要信赖专业的力量,更要唤醒自我觉知的能力。作者以自身蜕变有力证明: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被动等待治疗,而是主动掌握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或许有人会对这种民间疗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但换个视角,这种简便实用、注重实证的传承方式,恰恰契合了 “全民健康” 的时代需求。当我们在医院的长队中焦急等待,在药房里面对琳琅满目的药品时,不妨敞开胸怀,给予其一次机会。将它视作取代现代医学的神奇妙药,当作提升生命质量的多元选择之一。
这篇文章带来的,是充满希望的启示:即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师父智慧经得起岁月与生活的重重考验。正如作者所言 “大道至简”,最本真的健康之道,或许就隐匿于这些朴素而坚定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