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编辑出版《叶培元家书》的过程中,多次通读了父亲的137封书信,深感其中饱含着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现从6个方面予以小结提炼。
一是珍惜时光,学好本领。
父亲书信中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珍惜时光、学好本领。他在书信里反复告诫我们要把业余时间的一分一秒用在学习基础知识、学习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上,切不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
1969年,我在沔阳县仙桃镇建设街小学读书。这年,远在40余公里外担任通海口区区长、区委副书记的父亲给我写了4封信。其中10月14日的来信中说:“要爱惜少年时代的光阴,没事的时候就要练习写字、学生字、查字典,学习语法、学习写日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时我已经在武钢热轧厂当上了一名天车工,正在湖南湘潭电机厂实习。父亲给我接连写了多封书信,其中在10月23日的书信中说:“再次希望你要加强学习、自修,不管考不考大学,都要学习,钻研技术,千万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
他还在书信中写道:“要像陈景润那样,钻进去,钻入迷,才能学到真东西。不愿付出艰苦劳动,想出成果,只是幻想而已。”“决不能虚度年华,要有雄心、有毅力、有信心地勤学苦练,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任何环境下、任何时期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1986年,我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父亲在5月21日的来信中连续用了21个反问句,批评我“你读的书太少了。世界上的书本来读不完的,但古今中外最基本的书都未读过,哪谈得上做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家教中,在书信里无数次的批评与激励中,我潜移默化地养成了珍惜时光的好习惯,形成了多年阅读钻研的刻苦精神,在日常工作及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明显成绩。
父亲对我的妹妹也是如此,如书信里多次批评,作为语文教师要练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多次提出,要把字典、词典当作小说来读;多次用红色笔将写给他的信修改得密密麻麻,再反馈给她去体会。
正是这样,我的妹妹在武钢十一中任教30多年,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把班主任管理做得独具特色,曾获武汉市“百优班主任”、青山区学科带头人。
二是品德修养,为人正派。
从小以来,父亲对我们的思想作风是极为关注的,十分注重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我们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只要发现细微苗头就及时指出纠正,许多意见在书信里表达得十分尖锐。
比如,1977年4月2日在给我的书信中写道:“遇着得意的事,就忘乎所以、沾沾自喜,遇着不如意的事,就灰心丧气,这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你我除了父子关系,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我不能看到一个党员而且是一个年轻的新党员有错误的东西不批判、不斗争。”
他在书信里还说:“要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得到提高。应当在生活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短处,学习人家的长处。”
他还说:“你思想上不能有任何自满自足的苗头,要时刻注意、时刻检查、时刻警惕。”
对待生活作风,父亲也极为重视。他在1977年9月15日的书信里说:“对待生活要严肃、谨慎,年青人尤其是在道德品质方面要千万注意,要特别严肃。”
不仅如此,父亲还在书信中要求我的妹妹:“要指出他的缺点和毛病,兄妹之间,既要关心爱护,也要劝导批评”。
父亲对待孙辈也是如此。如2003年4月4日给读大学的孙女在书信里指出:“加强思想品行修养,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也十分重要,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规范,都要像经过高等教育的,要有大学生的风范。”
正是因为父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他自身的言传身教,我们十分重注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丰富自我精神境界,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
三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之一,是父亲那代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习惯,父亲在长久的书信交往中把这种精神不断地传递给我们。
1976年9月我从知青队来到武钢,父亲在10月14日的书信里说:“当前工厂环境可能艰苦一些,这是好事,不是坏事,艰苦的环境才能锻炼人、磨练人的意志。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决不能追求生活上的安逸和享受。”
父亲在1977年6月8日给我的书信写道:“要保持一个完全清醒的头脑,不要在生活上追求时髦,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色。”
70年代,妹妹参加工作后有一次花20块钱买了一件当时比较时髦的弹力毛衣。父亲得知后,在书信中进行了批评。他写道:“在穿着方面不能追求‘时髦’,不能赶‘形势’,重要的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话并不过时,永远适用。条件再好,也要保持。”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热轧厂、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武钢工会工作》副主编,在各级媒体发表论文、通讯、散文百万余字,主编或编辑书籍十余本,其中《叶培元家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坚持志愿服务宣讲家教家风。近年来,获“武汉市最美家庭”“青山楷模”“青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