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诗评:
脚下的诗与远方
——简论雪非组诗《以诗的形式行走》
这组诗以作者八天跨省旅行为脉络,将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与个人情感深度融合,展现了以诗为履的独特生命体验。诗歌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与深邃的哲思,构建起多维度的审美空间,以下从意象营造、情感表达与主题升华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雄浑意象构筑民族精神图腾
在《壶口壶口》中,诗人以“青铜鼎裂”“银河倾悬”等极具张力的意象,将壶口瀑布的自然奇观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勾连。“淬火的史册”“锈蚀的烽火台”等隐喻,使自然景观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载体。诗句“悬瀑是祖先挺立的脊线/是先祖不屈的光影”,将瀑布形态与民族脊梁的意象完美叠合,激荡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将自然与历史、个体与民族交融的意象构建,使诗歌在磅礴气势中蕴含深沉的文化思考。
二、时空交织中的生命哲思
组诗通过空间转换与时间回溯,展现出对生命、历史与未来的多维思考。《波浪谷》以“纹络”隐喻人生历程,“千难万险,死去活来/岁月,已悄悄雕刻出绝美的风景”将自然地貌的形成与生命淬炼的过程相类比,揭示出苦难与美的辩证关系。《腾格里沙漠》中,“曾几何时,这里是丰美的绿洲”的今昔对比,既暗含生态变迁的忧思,又以“放牧骆驼的剪影,牛羊的欢唱”寄托对未来的憧憬,在时空交织中传递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三、情感的流动与升华
诗歌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景观的震撼与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敬畏、对青春的追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66号公路笔记》以浪漫笔触书写旅途中的情感邂逅,“砂砾都幻成了碧玉/云朵都薰染了笑容”,将戈壁荒滩转化为爱情的见证者,使自然景观成为情感的投射对象。《五四》则从个人视角切入,以“青春为刃”“赤忱为灯”的意象,将个体的奋斗精神与时代使命相连,情感从自我延伸至家国,实现主题的升华。
四、语言张力与韵律之美
诗人在语言运用上兼具豪放与细腻。《壶口壶口》中“风在吼,撕碎历史的封条/马在叫,踏破冻土的牢笼”,短句排比与动词的精准使用,营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峻极日出》中“看太阳的面庞,薰染成三月的桃花”,则以柔美比喻勾勒出日出的瑰丽,刚柔并济。在韵律上,诗歌虽不拘泥于格律,但通过押韵、对仗与节奏变化,形成自然流畅的音乐感,如《腾格里沙漠》中“高远,是凝望人间的眼眸/辽阔,是舒展无垠的胸腔”,平仄交错,朗朗上口。
这组诗以“诗的形式行走”为内核,将旅途见闻升华为精神跋涉的记录。诗人在自然与人文的碰撞中,既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挖掘出历史文化的深层意蕴,更以诗意笔触诠释了对生命、青春与时代的思考,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