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为灯.知行致远
解码王阳明心学的永恒生命力(七)
文/赵建平/陕西
翻开《王阳明传》,细细品读《传习录》,“慎独”二字似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重重叩击着我思想的大门,让我深深沉浸于对良知的思索与顿悟之中。
王阳明将"慎独"升华为心学精髓,提出"良知即是独知时,此处之外更无知"。这不仅是对独处时自我约束的要求,更是一场直指心灵的精神革命——以良知为镜,主动审视自我。在认知迭代中实现精神觉醒。这种觉醒,恰似暗夜中燃起的火炬,照亮人性的幽微之处。
从哲学维度观之,王阳明的良知论突破了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认知框架,构建起主客合一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良知并非外在于人的道德律令,而是人心本有的——"天理昭明灵觉处"。这种将道德本体与认知主体合二为一的思维,既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客观主义,也有别于西方经验论的主客对立。当我们将良知作为行动指南时,实则是在实践中完成"心即理"的哲学闭环。“认知、道德与行动”在此达成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洞见,打破了理性主义将认知与实践割裂的误区,为东方哲学贡献了独特的思维范本方式。
良知在实践中绽放出多维光芒。它既是人性光谱中价值抉择的标尺,也是本真行善的内在驱动。
真正的良知践行者需清醒认知自我性情,避免将莽撞当勇气、将冲动作激情。王阳明心学颠覆传统认知,强调知识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堆砌,而在于能否转化为明辨善恶的智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行合一,正是将知识内化为行动的终极正确路径。
王阳明赣南剿匪的经典战役,堪称心学思想的鲜活注脚。他深谙"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人性规律,未强攻而先攻心,以教化瓦解匪患,将心学智慧化作克敌制胜的战略。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实践,印证了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做对事的频率,而在于以良知为导向的智慧判断。这也正如团队协作中的"同频共振"——从刘邦倚重"汉初三杰"开创大汉王朝,到刘备与诸葛亮君三顾茅庐咨天下大事际会兴蜀汉,共同理想凝聚起"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磅礴力量。
直觉,乃是良知于潜意识里的自然奔涌。当我们置身于抉择的十字路口,内心初始的感知,常常隐匿着良知的无声指引。这超越理性剖析的本能共鸣,宛如暗夜中熠熠生辉的指南针,引领我们探寻事物的本真。将这份感知与行动融为一体,便是“知行合一”的深刻真谛。
甲午战争落败后,张謇毅然决然地辞官,投身于兴办中国第一家大纱厂的事业中。他主张棉铁主义政策,大力兴办实业,这是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有力回应。他坚信,实业发展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唯一根本途径。其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也彰显了良知指引的正确性。他遵循良知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真切地诠释了良知的深刻内涵。
张桂梅扎根于华坪的深山之中,拖着病痛之躯,为万千女孩点亮了求学的希望之光。他们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良知力量最为鲜活生动的例证。
良知,不仅是个人修身立德的稳固基石,更是引领社会文明前行的熠熠灯塔。在利益的重重诱惑面前,它如同一道坚实壁垒,牢牢守住道德底线。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壮举中,无惧列强的强权胁迫,不为丰厚的利益诱惑所动,毅然决然地坚持禁烟。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展现出伟大的良知担当,给予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痛击,捍卫了民族尊严。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有机会脱身,但他毅然选择留下,最终英勇就义。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唤醒沉睡的国民,彰显出舍生取义的崇高良知。
这些仁人志士的事迹充分表明,良知是每一个中国人守护民族气节的明亮灯塔,不分昼夜地为我们注入强大力量。在困境与挫折的迷雾中,良知赋予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在日常的人际交往里,良知滋养着包容与善意的美德。
当良知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认知时,它便能凝聚成一股推动时代进步的磅礴伟力。王阳明心学跨越了五百年的历史时空,至今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正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永恒命题:当良知成为生命最本真的底色,个体必将铸就属于自己的传奇,而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也将因这份良知的光芒愈发璀璨夺目。
2025年5月7日晚,于秦汉公寓,随笔!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县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三原县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咸阳文学院三原分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