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诗卷:城市肌理与记忆图谱的复调书写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的组诗《在伊犁游走》如一幅流动的立体长卷,以游牧式的书写姿态穿行于城市褶皱之间。诗人摒弃了传统的抒情范式,将城市作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活态文本,通过八组地理坐标的精准锚定,构建起多维度的城市记忆图谱。这种书写策略突破了传统地域诗歌的平面化困境,在时空叠影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城市肌理的深度考古。
一、记忆的拓扑学
在《西大桥》与《红旗大楼》的时空对话中,诗人将城市地标转化为记忆容器。骨头汤的氤氲热气与电子产品的金属光泽形成物质性对位,馕饼的焦香与商厦的玻璃幕墙构成感官蒙太奇。这种并置不是简单的今昔对比,而是通过"水果市场的绿墙"与"优选项目"的未完成态,展现城市更新中记忆的拓扑变形。诗人如同手持考古刷的学者,在混凝土的断层中清理出益民木器厂的木屑、川菜馆的龙门阵这些文化沉积层。
二、身体的漫游诗学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骑行意象构成独特的叙事韵律。《布拉克路》中"向北骑行"的线性轨迹与《田园小镇风情》里"环城向西"的弧线运动,在谷歌地图上编织出立体的诗歌坐标系。身体的移动速度(步行/骑行/马车)对应着不同的观察精度:钻石佳苑指示牌的惊鸿一瞥,农家小院木纹的显微式描摹,这种变速书写还原了城市感知的原始节奏。当"后滩路环城向西"的物理位移转化为"游走于虚实之间"的精神漫游,城市空间便获得了量子态的叠加可能。
三、民族志的诗意重构
在《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书写中,诗人解构了民族风情的景观化展示。铁匠铺飞溅的火星不再是旅游手册的插图,而是"岁月温柔的抚摸"的温度计;马车铃铛的声响挣脱了民俗表演的程式,成为丈量生活皱褶的声呐。这种民族志写作的祛魅化处理,在《六星街》达到顶峰:俄罗斯手风琴雕像不再是文化符号的标本陈列,而是通过"唐装琴师"与"品茗饮者"的化学反应,催化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酵素。
四、市井的启示录
《东城上苑的夜市》揭示出城市书写的伦理维度。"禁了又放"的政策钟摆与"停车场改建"的空间博弈,在"烟火味道"中显影出底层的生存智慧。诗人将城管与摊贩的拉锯战转化为城市呼吸的节律,夜市灯光成为照见城市良心的X光片。这种充满张力的书写,在《伊犁河南岸》获得形而上的升华:当"西流的河"在唐诗的镜像中倒流,拆迁的烟尘便升华为文化乡愁的星云。
这组城市诗篇的价值,不在于它复现了某个地理空间的样貌,而在于它创造了记忆重构的方法论。当红旗大楼从"百宝箱"蜕变为"供血站",当六星街的灯光在虚实间量子跃迁,郑升家完成了一次城市书写的范式革命——不是用诗歌记录城市,而是让城市在诗歌中重新诞生。这种创作实践,为正在消失的乡土记忆提供了文学救赎的可能,也为新移民时代的城市书写开辟了充满可能性的叙事空间。

附录:
在伊犁游走(组诗)
新疆/郑升家
◎西大桥
老伊犁人都知道
地处市区飞机场路
曾几何时
商铺开张
人如潮水
生猛海鲜
土产日杂
菜蔬果品
牛羊猪肉
酸辣咸甜
米面油盐
充斥其间
风味小吃
难忘骨头汤
我与父亲共尝
难忘馕饼香
吃着软焦黄
逢年过节赶卖场
逛得心欢畅
忘不了历史的景象
天桥横架
电大紧邻
益民木器厂
北转天山街路口
与书友在川菜馆聚餐
东西南北摆龙门阵
说三国英雄
评梁山好汉
◎六星街
在伊犁西北夹角地带
有一处特别神奇的都市田园
浓厚的民族色彩
焕发着蓬勃生机
古老的习俗延续到现代
音乐广场上
立着俄罗斯手风琴收藏家的雕像
南来的游客们坐马车获得新鲜体验
节日活动充满乐趣
奔赴的脚步
专注的眼神
如花少女的笑脸
唐装加身的琴师
品茗的饮者
观舞的闲者
红灯高挂
笑语声喧
好似繁华夜宴
梦非梦
游走于虚实之间
◎布拉克路
向北骑行
视野全新
环谊酒店再西进
天桥在望
钻石佳苑指示牌映入眼帘
十字路囗
一棵老树朝南
开启盛大局面
早已搬迁的水果市场
仍被绿墙包围
优选项目尚未营建
君悦龙庭曾与吟长钟声旦会谈
如今成了烟云往事
心中留下人物印记
常在独处时追忆
◎东城上苑的夜市
禁了又放
严了又松
这城市的平民
怎能不接地气
世俗生活
需要烟火味道
原本无人光顾的边角地带
处于东城西端出口
由停车场改建为夜市
给无业者提供了
创收的机会
当人气聚集
小城也增添了活力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城南小巷
别有情调
门额醒目
吸引了四方游客的目光
这里民族特色浓重
延续着传统风格
幽静的庭院
花香扑面而来
铁匠铺里
制造出灵巧的工艺品
每个朴素的面孔
都经历过岁月温柔的抚摸
马车铃铛作响
街舞引人围观
鸽群陪伴和平
生活之歌飞扬
◎田园小镇风情
五月二十七日下午
我从后滩路环城向西骑行
昆仑路绿化带掩映着农家小院
天象路向北曲径通幽
由西南转
境界新开
工人街黎光街巷道交叉
六星发散
民俗旅游聚集了人气
特色美食精致的手工艺品
拉动消费活跃了经济
以往的城中村如今不再沉寂
花园木屋音乐茶座
街旁店铺广场马车
少年围观老者漫步南腔北调宾至如归
难得岁月静好
如诗的生活
在这里仿佛找到
◎伊犁河南岸
一条西流的河
成为视界的分野
一群迁徙者
像风吹落的种子
遗留在这片谷地上
许多年随季节独自生长
找不到渡船
只见村庄的炊烟
当春雨浇开杏花
疑是江南
可有佳人
在水一方
让我想起书卷里的唐诗
倍觉缱绻
◎ 红旗大楼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老中青伊犁三代人
谁不知晓你的美名
你是花城伊宁的标志建筑
你几经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由俗称的大楼变成商场商厦
品位不断升级
你的货物丰富
将百姓的目光吸引
你出售的服装穿在我身上
朴素又端装
你把糖果的记忆留在了我的味蕾上
你用电子科技产品
为我阅读插上翅膀
我在知识的积累中进步成长
你在流转的时光中
尚未苍老
啊,红旗大楼
你是我心中的百宝箱
也是我生命的供血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