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朋友的引荐下,去了马来西亚的一个榴莲果园,见到了非常成功的庄主林博士和他的儿子林总。虽然我们交流的时间不过是三个小时左右,但这短短的三个小时,对我来说比三年、甚至三十年还要宝贵。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我是有参照和对比的。我曾做过农业,也接触过不少专家,包括昨天也去了几家其他的果园参观了一番之后。正是一次次的比较、深度的观察和过往的经验,才让我有这个判断。
很多人喜欢凭感觉下结论,但没有对比就没有真正的判断力,就像我们常说:自己不真正走出去外面生活过,怎么知道哪里把自己当为人,哪里却把自己当工具、当奴隶?只有经历,才有真实的感受;有对比,才有衡量的尺度。
林博士父子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理论型专家,而是真正“用结果说话”的实践派。他们种出的榴莲不仅在产量上遥遥领先,而且在品相、糖度、风味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在短短几个小时的交流中,他们把榴莲种植的核心逻辑、天气的气候变化大量分析、地域的差异、关键技术、病虫害管理、结果期调控、采收节奏……讲得系统而有条理还简单粗暴,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就像他们把一棵树当成了一个工厂,而每颗树枝等于生产线一样,这个工厂能装多条线,最佳承受多少的生产数量。
这种“几个小时胜过几十年”的体验,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因为很多种了一辈子榴莲的人,虽然有经验,但从不反思,更不愿意走出去学习。他们靠经验在一个小圈子里反复摸索,缺乏数据、缺乏逻辑、缺乏总结。林博士父子则是在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中总结出规律,在持续反思和迭代中形成体系,靠科学支撑,靠逻辑验证,真正做到了“经验+反思+科学+实践”的闭环。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每次最好价钱的时候都能有收成,自己却没有收成。背后和创业一样,为什么别人做的企业都能成功,自己做的创业却总是失败告终,这就是常常所说失败有原因,成功有方法。
就像一个伟大作家用一生写就一本书,我们只需三五天就能读完,却能从中汲取他一生的智慧。昨天的那次交流,就像读了一本浓缩了几十年心血的“榴莲圣经”。
但让我震撼的不只是他们的专业和成果,更是他们身上那种“人”的品质。我想分享我最深的三点体会。
第一,是“真”。我们第一次见面,他们就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数据信息、管理方式。甚至当我们听不懂时,他们直接带我们实地分析讲解。他们不是为了卖东西,也不是为了营销自己,而是真诚地想让我们理解、进步、收获。他们身上的真心、真意,是可以被清晰感受到的,完全没有防备,也没有遮掩。
第二,是“爱”。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明白,所谓“专业”的根本,是“热爱”。他们不是把种榴莲当工作,而是当作一种生命的热情。他们说:只有我们真心爱一棵树,它才会用果实回报我们。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他们讲得像一首诗。但更动人的是,他们不是讲讲而已,而是身体力行地在爱。他们对每棵树、每片叶子、每次修剪、每次采摘,都充满了敬畏和细节上的关照。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深层的“爱与回馈”,像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深情,是一种生命循环中的温柔力量。
第三,是“沉得住气”。他们长期扎根深山,远离城市的喧嚣,不在乎外界的浮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他们在山里做研究,做实验,写报告,反复试错。尤其是林博士的儿子,与我同龄,却已经在山里陪父亲奋斗多年。你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可以选择留在深山,远离繁华,只因为他热爱这件事。他们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坚持用科学来对待一棵树、一片园地、一份事业。他们不仅仅在种榴莲,更在种理想,种精神,种信念。
而在他们父子之间,我还看到了另一个动人的维度,“爱的传承”。父亲给予儿子的是支持、信任和肩膀,儿子给予父亲的是尊重、陪伴和担当。他们彼此照顾、彼此成就,就像一棵大树和它的枝叶那样相互依存。他们之间的那份爱和默契,是我很少在人群中看到的情感图景。
所以昨天,我不仅学到了榴莲种植的智慧,更触碰到了生命深处的东西,关于爱、关于坚持、关于真实,也关于我们终究该怎样生活。人这一生,若能遇到这样几位能真诚相待、专业到骨、热爱到魂的人,是一种极深的福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