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颐和园之三
(接昨天)关于颐和园的整体建设,也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的不凡历程。
有资料显示,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更加可悲的是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强盗联军的大火给烧毁。
时间到了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但当时由于经费有限,便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且在昆明湖的四周加筑了围墙,进而改名为颐和园,成为离宫。这些均有史料作为佐证。
时间到了1900年,又一场悲剧发生了,颐和园的园内建筑及文物惨遭八国联军的破坏。后来,又于1902年进行了修复。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不足被迫减矮,尺度也缩小。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就是如此。
另外,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如前所述,时间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时间到了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这里我们再分别介绍一下不同的区域。关于园内的政治区域,主要是仁寿殿。
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延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
我们接下来再说一说关于生活区域的简要情况,这里主要指的是乐寿堂。
据史料记载,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的时候,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的时候被毁,光绪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87年的时候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可以说名花满院。
这里我们还要再来说一说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曾在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的时候,慈禧发动了宫廷政变后,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可以说这就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上述相关信息,也均有史料记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