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家乡农事——
淘井,村里的义和事儿
李召新
水井,挑水,这好像是上世纪的事儿了。如今家家通上了自来水,甚至村村有了净水机。水井基本上成了村里的文化遗产。那铺着石板的井台上,长满了青苔,只有井台上那高大的老柳树,摇着身子哗哗作响,像是在诉说这甜水井的前世今生。然而,每当我回到老家,到井台上一站,哪怕是三、五分钟,我的眼前就会涌现出那人来人往挑水的场景:早晨,挑水的人们大都急急忙忙、来去匆匆;中午,提出两桶水,先是趴在水桶上喝上一口,再拄着扁担拉会儿呱:还有,夏天的中午,大柳树下纳鞋底的嫂子们的笑声。井台,是一个村儿好消息、坏消息的传播平台。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村咋得也有五六眼井吧,只不过甜水井不多。这井不管在谁的宅子上,早已成了村里人的共同财产,供乡亲们集体享用。我们村的甜水井有三眼。东头、西头还有中间各一眼。村西头人口密集,西头这眼井,供着村里大概一半的人吃水。所以说,井台上你来我往、大桶挑小桶提,基本上不断人。庄稼人过日子总要精打细算。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谁知道这挑水也有学问。跟我同岁、比我大一辈的现成叔没念过多少书。可他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就说这挑水吧,他冬天的早晨挑新水做饭,夏天的中午用晒了一上午的陈水烧水。你问为啥?还不是为了省点柴火嘛!冬天,水瓮里的水结了冰,而井里的水还冒着温乎气呢!大夏天,水瓮里的水晒上一个上午,少说也有三十四、五度,而井里的水凉得扎牙呢。
这井里的水来自地下,与上一年的雨量、这一年的旱情有关。春末夏初,是枯水期。有时候,大清早井里的水就接不上流了。越是这样,人们就越着急往井上跑。生怕连水也断了顿。媳妇一定会说:“干啥啥不行,连口凉水也供不上喝。”井台上,十几个挑水的排成了队。这消息传得最快了。人们担心井会干了。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一见面就说:咱们淘井吧。好,这井有三四年没淘了。事不迟疑,说干就干。明天中午,收工回来,咱就下手。一听说要淘井,乡亲们就议论开了:“这可是个义和事儿,一家必须来一个人。”
“家里没劳力的可以出点东西嘛!”
“淘井这活儿,关键看谁下井了!身体要棒,一两个人可坚持不下来。”
其实,这些事儿,管事儿的老人都想到前头了。晚上,就排队报名了。磨子,江子,大囤子、小双子,他们四个小伙子排在了下井的名单中。
第二天中午,人们收工后没顾得上回家,就来井台上集合了。这时,井台上已经支起三根木棍搭成的架子。架子的顶端,挂着一个滑轮。一根长长的棕绳搭在滑轮上,长长的朝着过道伸展。第一个下井的是磨子,只见他从掌舵的老人手里接过酒瓶子,喝了两大口,老人说;“再喝点。”“不行,再喝我就醉了。”说完,他就站在了井口的帆布泥包上了。只听掌舵人一声命令:“放!”滑车滚动,磨子的身影很快就不见了。不一会儿,掌舵人又发口令了:“起!”拉滑车的人们背起绳索,朝远离井口的方向走去。“停!”人们停住脚步,但见一兜东西上来了:一只破水桶,几块砖头,一根长长的绳子,还有几个担长钩······第二兜、第三兜上来的都是黑泥了。
“磨子兄弟,去年我挑水时把一只手镯掉到井里去了,你帮我找找呀!”一个小媳妇站在井口朝井里喊。她说得十分认真,大家听后却哄堂大笑起来。这么大的一口井,一个小小的手镯往哪里找去?
第五兜上来了,还是黑色的淤泥。紧接着,磨子上来了。只见他浑身发抖。媳妇赶紧把准备好的棉袄给他披上,“快,回家暖合暖合吧!”紧接着江子准备下井。他不敢喝酒,可他穿上一双高筒水鞋。换了人,清理井底的进度加快了。井台旁的淤泥越来越多。只见那位丢手镯的小媳妇正在淤泥旁不停地扒拉着。
一位中年妇女端着一个盛干粮的簸箩来到井台旁,笑着对掌舵的老人说:“大叔,你看这淘井是大家的事儿,人人有出工的义务。可俺家男人又不在家,我就烙了两张油饼,给大家垫垫吧。”
“瞧你,还这么周全。我替大家谢谢了!”一股葱花油饼的香味在井台上打转转。
中年妇女刚走出不远,一声清脆的喊声惊动了井上井下:“哎!我的手镯找到了!”小媳妇激动地把手镯拿给大家看,高兴地在那里打转转、却不知咋办好了。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还不快到代销店买斤糖,慰劳慰劳大家。”“你说得对,我这就去、这就去。”小媳妇高兴地朝代销店的方向走去。
人们大概忙了一个多钟头的功夫,下井的人换了三次,井里的水位上涨了。大囤子感觉腿被水拱着似的。他弯下腰,摸了摸脚下,又站起来,朝井口喊到:“老爷爷,我挖到泉眼了!”“我们挖到泉眼了!”掌舵人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大家。
“可挖到泉眼了,这个夏天,我们不用担心吃不上水了!”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淘井结束了,人们拿着小媳妇分的糖块回家吃饭去了,他们下午还得出工干活呢。几个老人简单收拾了一下,掌舵人发话了:下午呀,咱们这些不中用的老家伙,再过来拾到拾到就行了。
淘井,家家参与;吃水,人人需要。在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红事、白事,还有淘井、修路,这些都是义和事儿。碰到这些事,不用组织,不用派工。不讲条件,也没有报酬。可正是这样,才考验了一个人的人品,体现着一个人的为人。这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村风、家风,形成了一个村的风俗习惯。这也正是农村跟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吧。啥叫邻居?啥叫对门?啥叫发小?喝一个井里的水长大的,啥时候也知道亲近、也一定会相互帮衬!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