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十七)》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一十六
诸葛亮南征(38)
七擒孟获(22)
——蜀军浴火重生
清溪圣水飒三军,
碧树灵源悠四海。
窃喜维新亮可真,
犹存守旧安非殆。

本诗鉴赏
本诗以凝练的意象系统,承载深刻的哲理思考。在“写景—抒情—议论”的递进中,实现了自然美与理性美的有机统一。其艺术价值在于:既保持了诗歌的意象张力,又通过辩证思维的介入,使抽象事理获得生动的诗性表达,堪称“以诗喻理”的现代性尝试。
三百一十七
诸葛亮南征(39)
七擒孟获(23)
——六放孟获
心存杀意假投戈,
道在仁声须仗剑。
六出雄关对古贤,
七擒绝塞销尘念。

本诗鉴赏
此诗以史典入诗,熔铸“六出祁山”与“七擒孟获”典故,构建军事意象体系。首联“假投戈”与“须仗剑”形成张力,暗合“仁道”与“兵戈”的辩证关系;尾联“雄关”、“绝塞”强化空间纵深;“销尘念”收束战乱愿景。诗法上善用虚实相生,以历史典故承载现实思考,平仄相间(如“假投戈”仄平仄,“须仗剑”平仄仄),在矛盾张力中彰显“以战止战”的儒家兵学观,兼具历史厚重与哲学深度。
三百一十八
诸葛亮南征(40)
七擒孟获(24)
——佯助孟获
数万精兵浩荡胸,
无双劲旅巍峨气。
应随骥子动昭融,
定对鸿儒存敬畏。

本诗鉴赏
此诗语言豪迈,意境开阔。“数万精兵”与“无双劲旅”,尽显迤西银冶洞二十一洞主杨锋雄浑气势。“骥子”、“鸿儒”,用典恰当,以良马和大儒象征诸葛亮等人才。“动昭融”和“存敬畏”,则赋予诗作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展现出对人才乃至蜀汉的重视与敬仰。
三百一十九
诸葛亮南征(41)
七擒孟获(25)
——杨峰擒孟获
酣歌醉舞逞风颠,
朗咏清香承露重。
旷达奇辞似吕刑,
疏狂大策追商颂。

本诗鉴赏
此诗风格豪放洒脱。前两句“酣歌醉舞”与“朗咏清香”,通过对比展现出孟获与杨峰两种不同的状态,一为纵情放肆,一为优雅宁静;后两句将奇辞与《吕刑》、大策与《商颂》相比,用典巧妙,凸显出诗歌言辞的奇特与立意的高远。
三百二十
诸葛亮南征(42)
七擒孟获(26)
——火烧藤甲兵
刀枪不入传奇迹,
鼓角空惊废武经。
满地烟云飞霰雹,
连天月落吼雷霆。

本诗鉴赏
此诗以生动笔触,描绘了诸葛亮火攻藤甲兵的场景。“刀枪不入传奇迹”,写出藤甲兵刀枪不入的特性,为其被火攻埋下伏笔。“鼓角空惊废武经”,暗示藤甲兵虽勇猛,但在诸葛亮智谋前,武力无用。“满地烟云飞霰雹,连天月落吼雷霆”,通过夸张的景象描写,展现火攻时的惨烈、震撼与壮观,凸显诸葛亮军事才能与胜利来之不易。
三百二十一
诸葛亮南征(43)
七擒孟获(27)
——孟获归顺
流星向日开金甲,
腐草随风受玉鞭。
国士囊中抽略韵,
藩臣马上赋新篇。

本诗鉴赏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庄重典雅。前两句“流星向日开金甲,腐草随风受玉鞭”,“流星向日”暗含天命归正之意,“腐草”化用《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典故,喻孟获弃暗投明,以宏大的意象描绘出孟获归降时顺应天命的壮观场景,营造出庄重氛围。后两句“国士囊中抽略韵,藩臣马上赋新篇”,“囊中抽略韵”化用文人即兴创作典故,凸显诸葛亮的睿智从容;“马上赋新篇”借古人马上赋诗之态,展现孟获归降后一心图治的新气象。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意境享受 。
三百二十二
诸葛亮南征(44)
——得胜班师
半载风霜志竟酬,
良辰雨露恩仍浃。
东风猎猎庆无疆,
北斗悠悠功屡捷。

本诗鉴赏
此诗运用了“北斗”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蕴。诗中营造出一种历经磨难终获成功的意境,“半载风霜”与“功屡捷”对比,凸显奋斗的意义。“东风猎猎”、“北斗悠悠”等景语,既描绘出宏大场景,又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富有哲思,体现出付出终有回报的哲理。
三百二十三
诸葛亮南征(45)
——仁义之师
冤魂哭泣声声怒,
隐恨依稀阵阵悲。
羑里应无非义士,
磻溪岂有不仁师。

本诗鉴赏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冤魂”、“隐恨”,营造出悲伤氛围。“羑里”、“磻溪”,借古喻今,以义士、仁师的典故,暗示诸葛亮以仁心祭祀泸水鬼魂,不随意杀生而用馒头,体现其仁义。全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
三百二十四
刘禅郊迎凯旋师
后主郊迎举世师,
先生首谒经行地。
安邦自古赖王功,
出塞从来承帝意。

本诗鉴赏
此诗运用典故,将诸葛亮南征班师后刘禅郊迎之事与诗句融合。“举世师”,凸显诸葛亮的威望与才德,为世人所敬仰。“安邦”与“出塞”,对仗工整,强调君主之功与旨意,同时也暗示诸葛亮南征是顺应帝意,以平乱安邦。全诗短短四句,却内涵丰富,富有历史厚重感。
三百二十五
曹丕纳袁熙之妇
喜入人妻一脉承,
愁随夫婿千秋统。
相逢着意此时生,
不见垂情何处动。

本诗鉴赏
这首诗以“人妻”、“夫婿”为核心意象,借曹操、曹丕父子纳娶他人遗孀的行为,暗喻权力阶层对资源的绝对掌控与掠夺本质。“一脉承”与“千秋统”,既指曹氏父子对人妻的共同偏好,也影射权力传承中强者对弱者的征服逻辑;“着意”和“垂情”,表面写情感倾向,实则讽刺统治者将女性作为战利品与权力附属品的傲慢。全诗以情感叙事为表,揭露封建权力的掠夺性与阶层压迫为里,批判意味鲜明。
注:署名乐天(北京)、乐天(张志江)、张志江(北京),均为张志江。乐天是张志江的字。

作者简介:
张志江,字乐天,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在《荣耀中国》诗社、《都市头条》发表的叙事史诗《七绝·裁冰剪雪看吴钩——〈水浒传〉欣赏》及《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KIMI、豆包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