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培中
最近,看了一段有人采访南街村的视频。看到南街村走集体化道路40余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有几十亿资产,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建设现代化乡村的报道,思绪万千,十分感慨。不禁使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去这里参观的情景。
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我到河南郑州办事,顺便去看望一下从总参某部局长岗位调到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任职的一位P副院长。那天中午,这位副院长在学院招待餐厅设便宴为我接风。席间,他除了叙旧,向我简要介绍了河南共产主义第一村——南街村的情况,建议我下午去看一看,我满口答应。“下午学院有重要会议,我不能陪你了,请司机陪你。”副院长说完,叮嘱自己的司机一定陪好我,注意交通安全。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距离郑州市约150千米。下午,我怀着十分好奇和期待的心情坐上副院长的小车。心想,改革开放已经快20年了,农村早已分田到户了,怎么还有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子?车子从高速公路转到国道、县道,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车子慢了下来,“首长,南街村到了。”司机突然把脸转过来轻声告诉我。我的思绪被司机的提醒打断。抬头一看,在前面横跨村道的方形拱门上写着“南街村欢迎您”六个红色大字。进了拱门,就看见前面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白色高大,正在挥手致意的毛泽东主席的全身雕像。司机正准备从广场右侧环绕通过广场,驶入南街村。我赶紧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你在这儿停车,我想走走。司机把车停到广场旁边的停车场后,我推开车门,面向毛泽东主席的雕像,首先向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领袖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径直向毛泽东主席的雕像走去。边走边瞻仰伟人的雕像。这是一尊用汉白玉雕琢的毛泽东主席身穿呢制军大衣,全身站立的雕像。他面容慈祥而坚毅,左手背后,右手向前挥动,仿佛是在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元旦,向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又仿佛是在1963年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毛泽东主席雕像的底座正面雕刻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底座建在高一米五左右的圆台上,圆台周围栽着翠柏青松。听司机讲,这是南街村村民在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自发敬建的。毛泽东主席雕像后面,广场两侧是马恩列斯四位伟人的巨幅画像和一道横跨村道的彩虹式拱门,上面“毛主席思想永放光芒”九个大字十分醒目。
穿过拱门,走在通往南街村中心的村道上,宽阔的马路两旁,绿树成荫。绿树后面是一块块写有毛主席语录和革命口号的横幅标语牌和一排排崭新、整齐的多层楼房。司机告诉我,村委会要一直往里走。我说,我们没有提前预约,这一次就不去村委会了,免得打扰他们的正常工作。我们就游览一下村子,找一些村民聊聊,了解一下村里的情况就可以了。于是,我们找了一条通向路边楼房的小道走了过去。看见一幢楼的一楼有一个门是开着的,里面好像有人。听见有人过来,从房间里面走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姐。我和司机向她说明来意后,她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里坐坐。一进她家,看见她的老伴也在家里。两位老人一人搬凳子让座,一人给我们倒水,十分热情。我环视房间,雪白的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下面贴着不少奖状。房间四周摆放着崭新的家具,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刚一落座,我就把中午副院长介绍的,使我感到好奇的问题,例如,“这房子是自己的,还是村里的?你们看病花不花钱?孩子上学免费吗?”等等一股脑儿地问主人,两位老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告诉我:“房子是村里出钱按规划和人口数量统一盖的。按人口多少统一分配和调整,我们家里不花钱,只要抱着被子,带着衣服入住就可以了。我们看病全部免费,包括住院,到外地看病的费用也可以到村里报销。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开始到上大学全部由村里负责学费。另外,他们还告诉我,村里除了有农田外,还有很多村办企业。村委会根据每个村民的年龄、特长和能力分配工作。我们吃的粮食、蔬菜也都是村里统一配发的。除了配发实物,每个月还给我们发工资。”听了老人们的介绍,我感到有点惊讶和疑惑,想再找另外一家证实一下。于是我们起身致谢、告别后,走到另一个楼座边上,正准备找人再聊聊时,有一家的门开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出来。我们迎上去打招呼,说明来意。他表示很愿意和我们聊聊,但一会儿村里要开支委会,只有十分钟的空余时间,也无法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了。我以最快的速度重复询问了刚才问过两位老人的问题,他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我又问他,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业的机会也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能甘心守在村里工作吗?没有想去外面工作,去外面发展吗?他告诉我,村外的诱惑肯定是有的,甚至是很强的。曾经有少数年轻人,在外面拼搏多年也没有取得什么理想的成就,最后还是回到村里工作。南街村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历代领导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领导人W书记等,甘心牺牲个人的利益,放弃自己发财致富的机会,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发挥每一位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毛主席创导的集体化道路上克服各种阻力,排除万难,励精图治,审时度势,跟上时代发展步骤,带领全体村民快速发展经济,不断满足全体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用共同富裕的实践和事实教育和团结了每一个村民。听了这位村支委的回答,我似乎明白了一切。
在返回郑州的路上,直到现在,我想了很多。
改革开放的初期,各省区之间,内地和沿海之间、城乡之间基础不同、情况各异、贫富悬殊。在全国范围内让每一个人都同时富起来,势必大大减缓国家整体发展速度,延缓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和话语权。这样做既不现实,也无可能。让一部分省区、市县、乡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可能的,但这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目的是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应当帮助和带动另一部分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才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初衷。
作者简介:
孙培中,字慎子。浙江省绍兴市人,定居山东省青岛市,爱好文学、书法、兰花。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