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坡陇东古塬上的丝路记忆
文/路等学(甘肃兰州)
在陇东苍茫的黄土古塬间,石道坡蜿蜒如一条镌刻着岁月密码的丝带,静卧于北石窟寺西南方1.5公里的蒲河东岸鹿山脚下。它曾是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脉络,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对话与商贸往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出悠远回响。
石道坡的诞生,是时代与地理的双重馈赠。庆阳地处中原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开辟一条稳定且便捷的通道迫在眉睫。石道坡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连接起陕西、宁夏与河西走廊,成为中原文明西出的必经之路。先民们以血肉之躯与简陋工具,在黄土与岩石间开凿出这条通衢,让驼铃声与马蹄声自此响彻陇东高原,踏出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坚实足迹。
岁月为石道坡披上了厚重的历史外衣。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为避战乱,踏上“发长安,至安定”的旅程,在《北征赋》中详尽记述的北线,便途经石道坡周边。彼时,这条古道已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无数旅人对远方的向往与探索。唐代安史之乱,唐肃宗匆匆踏上这条古道,在彭原古城驻跸数月后奔赴灵州即位,号令天下平叛。马蹄踏过石道坡的辙印,不仅是帝王的流亡之路,更是大唐王朝命运转折的见证。元代至正七年,将军李授进率士卒修缮古道,并在崖壁留下珍贵题记,让这条饱经风霜的道路得以延续使命。
考古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石道坡尘封的记忆。总长3180米的古道,留存着深深的车辙痕迹,最深处达0.4米,绵延84米。这些被岁月打磨的沟壑,是无数独轮车经年累月碾轧的印记,仿佛能让人看到当年商队往来的繁忙景象——满载丝绸、瓷器的车辆缓缓前行,与驮着香料、宝石的驼队擦肩而过,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在此相遇、交流,碰撞出文明的火花。石壁上“今往藏龙伏虎地,偶闻鹿鸣凤临声”的楹联,巧妙嵌入鹿山、凤山、龙山之名,为古道增添了诗意与人文气息,诉说着文人墨客对这片土地的钟情。
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让石道坡的命运发生转折。宋金时期,庆阳沦为中原与北方政权的交锋前线。为抵御西夏铁骑,边防驻兵斩断石道坡,曾经的通途自此成为军事防御的屏障。虽有元代修缮,但它终究难以重现往昔辉煌,逐渐隐入历史的尘埃,成为岁月长河中的寂静守望者。
时至今日,石道坡依然是解读丝路文明的珍贵密码。它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活化石”,为学界还原东段交通网络、商贸模式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其周边丰富的文化遗存,宛如一座天然博物馆,从史前遗迹到历代文物,完整勾勒出陇东地区文明发展的脉络。在考古学的视角下,石道坡的修筑技术、道路布局,更是研究古代交通工程的重要样本。
石道坡,这条陇东古塬上的 丝路记忆,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却依然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不仅是一条古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者、陇东历史的书写者,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