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艺交流群诗歌散文作品展
一、在土地上•书写五月的诗行
文/大山
当城市沉浸在五月的假日里
而田地里的锄头却一直叩响
老农的腰背弯成一座山
汗珠子种进苏醒的土壤
指缝间漏下的每粒种子
都藏着丰年的热望
额头上布满的沟壑
蜿蜒成道道沧桑
播种,锄草,间苗,施肥
每一道流程 都是分秒必争的牵强
把星星举上头顶
将日头送下山岗
农民,从没有法定假日
劳作,是必须的课堂
当你在长假里游山玩水
可曾记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爹娘
土地记住了每一个躬身的瞬间
五月的太阳在草帽上蒸烫
当你在舒适的环境里休养
可曾体悟过,劳动光荣的份量
当暮色漫过层层梯田
当南风掀起金黄麦浪
用勤劳双手 书写五月的诗行
在大地上,挂满最动人的勋章
二、二月二
文/张显龙
雨下在二月二
敲开夜的灵感,之门
送来新鲜的诗词
剃个头
让春天发生的情愫,飞扬 起来
把种子的话语
倾诉给荒野,麦田
春天的热情与风骨
拔高三尺
夜风
诵读着绿油油的句子
让日子更接地气
足以慰藉,安好的粮囤
雨水
文/张显龙
风抚摸过的种子
经雨点播
萌生抽芽,开花的念想
所有,未经历练,掐指的预算
皆是纸上谈兵
小满过后,才能落到实处
灌浆的农田,林木
借雨,治愈冻疮,裂痕
青苗吸收了养分
挺直腰杆,向岁月致敬
布袋
吹牛,也有底气
三、乙巳青年节杂感文/王兴伦
离校当年意气遒,纵称志远未吹牛。
情怀直许报东国,专业竟为修地球。
虽是此生奴隶命,难忘那火赵家楼。
青春梦接发财梦,梦正酣时白了头。
感五一节劳动至深夜
文/王兴伦
算否光荣放一边,养家四处要花钱。
景区任你山和树,菜馆随他酒与烟。
十二点过虽好累,两三百挣亦欣然。
老妻若再急催我,谎借腰疼歇半天。
四、女儿回家文/赵祥友
女儿回家了
拖着疲惫的影子踏上了旅途
她回头的那一刻
失落的眼神戳痛了我的心窝
随从的两个小宝贝挥着童真的小手跟我说再见
一份莫名的沉重狠狠地压在我的胸口
要对十年的陪伴说再见
我忽然觉得女儿好无助自己好无用
无奈
打翻我心里的五味瓶
眼泪在心中涌动激起千层浪
谁能借我分身术
一半给女儿一半给儿子
陪伴了孩子十年的老伴躲在角落痛哭流涕
女儿回家了
一样的分别不一样的心情
五、小时候马戏进村
文/殷秀奎
马戏进村铜锣喧,男女老少场围满。
白手飞鸽展翅膀,空箱活人亮衣冠。
脚爬高杆惊掉魂,口吞长刀吓破胆。
不是旁人踩我脚,神情专注立如磐。
六、 青春飞扬
为曲阜师大附中2025”朗读-我们的青春”朗读比赛活动题
文/李德举
飒爽英姿花绽放
靓丽青春正飞扬
胸怀天下行致远
追梦路上当自强
李德举,山东曲阜人,爱好文学,已发表多篇诗歌等作品
七、七绝 白杨礼赞文/刘友朋
如盖绿荫遮碧空, 顶天立地傲苍穹。
风霜雪雨坦然对 ,伟岸庄严似哨兵。
七绝 石碾
文/刘友朋
精打细磨出矿山 ,青龙护佑降人间。
吱悠哼曲杂粮碾, 袅袅炊烟百姓欢。
七绝 古碾新语
文/刘友朋
退役隐身胡同间,寒来暑往总得闲。
偶来村妇来压米,一阵推拉转几圈。
七绝 碾
文/刘友朋
风雨沧桑躯体健,退居村内巷尾间。
好汉甭提曾经勇,落寂孤单做古玩。
刘友朋,山东泗水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会员,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八、春光曲。(外三首)文/孙成纪(陕西米脂)
春光引导灵感
唐词宋诗的迷魂
闪现雅室书架缝里
文字填补桑叶的虫洞
黑夜辽阔独白
看上它的忠诚
趁夜无垠
诗人将自己抽丝剥茧
一整夜记忆
在脸上爬满皱纹
凌晨时分
提笔喊春
习惯将自己释放成河
哗然一笑
迎来曙光眯眼神
写作也许些忧伤
从诗的温床早就诞生
那滴清亮的墨水
那朵飘逸的白云
报鸣的鸟
捎来的春信
一树花儿吐香
诗人就是情根
诗人的心
是一亩田耕耘
将自己种在时光里
春天来了
幼苗发芽放盛
诗与岁月同行
九、晨读(史记)文/王巧英
静坐窗前心达幽,翻开史记阅神州。
曙光初照花迎客,朝露尚凝香满楼。
十、东阿县阿胶街78号
文/井明新
阿胶街78号,指的是东阿县阿胶街78号,而不是任何其他地方。
虽食用过东阿阿胶的产品,却从未到过东阿县。因此,出发前我就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好奇,带上积极探索之心,报名参加由济宁市读书协会组织的研学游活动。
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人口约40万,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赞誉“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集中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特色产业。这里生态保护良好,还被授予“中国喜鹊之乡”称号。
暮春时节,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从济宁出发,踏上了为期两天的东阿阿胶之旅。在这个时节,春意盎然,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缕阳光,都为我们展现着春天的魅力。
汽车轮子飞转,路标一一闪过,汽车行驶近3个小时,我们便已来到东阿县,开始了我们的研学游活动。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由季羡林先生题写馆名的中国阿胶博物馆。
中国阿胶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单一中药品种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的阿胶博物馆。
我们戴上耳机,一边听导游解说,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学习。
阿胶,出自山东东阿,故名阿胶。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药分上、中、下 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汉《神农百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古老器具、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以及详细的文字介绍,展示阿胶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化过程,通过实物陈列、影像展示、实景模拟等形式,展现了古代东阿人的造胶智慧。这里详细介绍了阿胶的起源、原料演化、药理作用,以及阿胶与东阿独特水质的特殊关系。例如,博物馆展示了从最早记录阿胶的《神农本草经》开始,历代大医学家和医药典籍对阿胶的记载,清晰地呈现了中华医药的发展脉络。
博物馆还展示了古代制作阿胶的工具、书籍、画作等文物,这些展品展示了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演变。其中,一块油黑发亮的老胶和一些重要的典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古籍虽然页面泛黄,但为当代人了解阿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看到了阿胶从最初的雏形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演变、完善,历经千年而不衰,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坚守与传承。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和精湛的技艺,将驴皮等原料精心熬制成“滋补国宝”,这份智慧与匠心,让我由衷地钦佩。
博物馆还展示了现代阿胶人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线展示,让参观者了解现代阿胶生产流程及采用的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博物馆展示了阿胶现代化生产线,我亲眼目睹了阿胶制作的一道道工序,从选料时的严苛标准,到泡皮、刮毛等前期准备工作,再到漫长而精细的熬制过程,直至最后成型、包装。每一个环节,工人们都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工作的认真,更是对这份传统技艺的尊重与热爱。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 “匠心” 二字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坚持。
当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工作,第一次见到了熬制黑驴皮的大圆球时,大家纷纷赞叹不已。
而当这段旅程画上句号,离开阿胶街78号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如何辨识真假阿胶的一些知识方法,更是一份对数千年的阿胶文化的深深敬意和对自然与匠心的全新感悟。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艺交流群诗歌散文作品展》作者/鲁源文艺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