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笔绘就沙岭魂,古韵新章共沉吟
——读孙一亮先生沙岭村组诗有感
作者 :伍达
孙一亮先生以拳拳赤子之心,挥笔写下沙岭村组诗,三首诗篇如三幅水墨长卷,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晕染出沙岭村的千年风华。诗中既有对故土山河的深情凝视,亦有对人文脉络的溯源追怀,更暗藏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回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一、史韵悠悠:在遗址烟云中触摸文明肌理
《明堂晓日》以“周明堂遗址”为锚点,将读者拽入三千年的历史纵深。“远山近水,天地耀光”寥寥八字,便勾勒出封禅大典的庄严肃穆;“鹤羽清扬”“鱼翔浅底”的动静相生,让古老遗址在自然意象中重获生机。注脚中“周成王封禅”的史实钩沉,如点睛之笔,让地理空间成为文明对话的场域——站在遗址之上,诗人不仅是观景者,更是文明传承的摆渡人,用诗句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二、田园牧歌:于山水褶皱里捡拾乡土诗行
《沙岭村好风光》如一首明快的民谣,在平仄韵律中流淌着乡土温情。“地肥水果香”“黑土凝金脉”直抒胸臆,道尽土地的慷慨;“核桃压枝黄”“板栗开口笑”以拟人化笔触,赋予物产以生命温度,仿佛能听见秋日丰收的欢声笑语。“车随画里徉”一句尤妙,将现代生活嵌入田园画卷,既保留了“水秀千山翠”的自然本真,又暗含乡村交通变迁的时代印记,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三、泉韵哲思:从涟漪深处打捞时光琥珀
《明堂泉:三千年的涟漪》堪称诗中明珠,以超现实的笔触构筑起时空迷宫。“崮顶悬着一枚银扣”的奇崛比喻,将古泉比作光阴的纽扣,串联起三千年岁月;“螭鳞鱼逆流而上”“仙鹤单足立成水墨画”的意象叠加,让自然生灵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最动人心魄的是“听见周成王的马队/曾在雾里饮过相同的涟漪”——泉眼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跨越时空的听觉通道,让历史的马蹄声与游人的脚步声在泉水中共振,完成了对“永恒”的诗性诠释。
四、赤子情怀:在教育年轮中守望乡土未来
诗人身份之外,孙老师“回村任教40年”的人生轨迹,恰是诗中未明言的第四重维度。那些“桃李满天下”的学子,何尝不是另一汪“明堂泉”?他们带着故土的文脉走向四方,正如诗中“每尾游鱼都衔着/同一个春天的倒影”——教育,正是让乡土文明活水长流的密码。诗中对“天龙水库”“旅游公路”“养殖基地”的勾勒,亦非单纯写景,而是一位乡村建设者对故土蜕变的深情记录,字里行间涌动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之光。
掩卷之际,沙岭村的山光水色仍在眼前流转。孙一亮先生的诗笔,既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亦是对乡村振兴的时代礼赞。他让三千年的历史云烟化作可触可感的意象,让现代乡村的发展脉络沉淀为诗意的符号,更让每个读者在诗行中看见:所谓乡土之美,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长河,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智慧与热爱共同谱写的生命史诗。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