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妈妈的剪纸
作者:闫静
在我人生记忆的长河里,童年,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而妈妈那小巧的剪纸,则是画卷中一抹独特而又迷人的靓点。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一个平凡但不失热闹的小乡村。那时村子里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也没有现在穿不完的衣服,看到的也只是爸妈每天起早贪黑辛勤的劳作,但童年的我们却有着无尽的欢乐源泉。其中,跟妈妈学剪纸,便是最令我着迷的爱好之一。
说起妈妈,那可是十里八村出名的剪纸高手,她的一双因劳作而十分粗糙的手,却是无比的灵巧。
记得那时候,一到下雨天,屋里的光线变得阴暗起来,闲不住的妈妈,便不慌不忙的找了一些发暗的小纸板或是牛皮纸袋,拿起她宝贝似的剪刀,开始慢悠悠的剪纸。我好奇的坐在妈妈的身边,目不转睛的看着妈妈剪纸时专注认真的样子。我发现,妈妈在剪纸时,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时而严肃,时而微笑,在剪到拐弯处时,她的嘴唇都抖动着跟着用劲儿。我好奇的问妈妈:“您剪的是什么呀?” 妈妈微笑着说:“下雨了,妈妈给你剪个扫天的婆婆,把天上的乌云都扫走了,天晴了,你们就可以出去玩儿啦!”我惊讶的瞪圆了眼睛,目光中带着神奇与不解,“真的吗?”“嗯”妈妈回答说。
剪刀在妈妈手上灵巧的翻飞,转眼间,一位弓腰驼背,手举扫把的扫天婆婆就剪好了。妈妈又找了根线绳,在扫天婆婆的帽顶上穿个洞,拴好线绳挂到了我家房椽头上,扫天婆婆在风雨中上下翻飞,似乎在真与风雨搏斗着。经过扫天婆婆的奋力拼搏,风雨和乌云真的悄悄地溜走了,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一帮小朋友欢呼着,又开心的去室外玩耍了。
后来,每当遇到下雨或阴天的时候,我也拿起了小剪刀,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张小纸板小心翼翼的学着剪扫天婆婆。可是,剪刀在我的手中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就是不听使唤,剪出的形状完全不和妈妈的一样,身形歪歪扭扭的,婆婆的眼睛和嘴巴剪的贴在了一起,我努着小嘴很不开心。妈妈微笑着鼓励我说:“你是第一次剪纸,能初步成型已经不错了,剪纸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 我又拿起剪刀,耐心的学了起来。经过一次一次的磨砺,我终于可以把扫天婆婆剪的像模像样了,我很开心,妈妈爸爸都赞不绝口。从此,剪纸就成了我的乐趣。
我也曾经和妈妈学着剪小兔子,小猫咪,还有小刺猬等各种不同的剪纸。也曾经组织过小伙伴们一起和妈妈学剪纸,看到小伙伴们渐渐的都有了自己的成绩时,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甜美的笑意。
在剪纸艺术这个神奇小天地里,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与收获。
在学剪纸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之间也增添了友谊,一幅幅简单而又充满童趣的剪纸是我们友谊的桥梁与纽带。我们会为谁剪的更形像有过争论,也会相互交换技艺,交换剪纸,把对方的梦想与友爱收藏起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渐渐的进入了暮年,许多童年的故事,已经渐渐的被尘封了起来,唯有那童年的剪纸让我记忆犹新。
妈妈的剪纸,如同雪花般纯净,承载朴素的匠心,蕴藏着心血与期待。
妈妈的剪纸,如同美妙的音符,每一个镂空的细节都跳动着一个老年艺术家心灵的旋律。
妈妈的剪纸,似乎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刀一剪都演绎着纸上的传奇。
那小小的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我回不去的童年时光里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我又拿起记忆的剪刀,带着对妈妈的怀念和对艺术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把心中的希望点亮,梦想点燃,我要用手中灵巧的剪刀,剪出祖国美好的前程,剪出大中华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