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国的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目前传承这项技艺的顶级人物却屈指可数。2025年5月5日,在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街道,我慕名拜访了青岛地区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云凤,探寻她的皮影艺术特色和传承之路】
采访者:吴老师您好!请您做个简单地自我介绍好吗?
吴云凤:好的。我叫吴云凤,1965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初中文化程度。1997年到青岛定居。过去的较长时间从事餐饮业。现在是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云凤在展示皮影(5秒视频)
采访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吧。
吴云凤:皮影戏,也叫 “影子戏” 或者 “灯影戏”,它于 2006 年 5 月 20 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 11 月 2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皮影戏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戏主要是用皮刻制的彩色影偶形象,在幕后由艺人用木杆操控,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幕布上,再配上音乐和演唱来进行表演,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采访者:是什么机缘使您走上皮影艺术之路的?当时学习皮影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吴云凤:我祖上就以皮影戏表演为生。我是1992年开始受家传的老皮影的影响开始学习创作皮影戏的。当时,家里有个老一辈遗留下来的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皮影,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您看,这就是那个大箱子。(吴云凤打开大木箱,但见里面装满了各色皮影和一些泛黄的手抄本书籍)这些书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都是皮影的演出剧本,您看,这是《二度梅》。刚开始学皮影时,没有老师指导,很多技法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就拿选皮来说,不同的皮料质地、厚度都有讲究,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后续的制作;雕刻的刀具使用也需要技巧,稍有不慎就会刻坏皮影。但我想着家里这箱老皮影承载着的文化,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后来意识到只靠自学不行,就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皮影作品《白蛇传》
采访者:您不辞辛苦,先后前往哈尔滨、辽宁岫岩、河北滦县,最终在天津蓟州拜张奎、周永良为师,这两位老师对您的皮影技艺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吴云凤:2014年,我在天津蓟县拜张奎、周永良为师学习皮影雕刻。张奎老师是皮影戏天津非遗传承人,在皮影上色方面有独到之处,他教我如何调配色彩,让皮影的颜色既鲜艳又持久,还能体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周永良老师是难得的皮影全才,他在皮影制作上从选皮、雕刻、着色都有着一系列规范,他的皮影作品色彩鲜艳、层次清晰、不易变形,堪称现代皮影大师。跟着这两位大师学习,我掌握了系统的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使我的皮影作品质量有了全面的提升。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对皮影戏的理解和技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后来成立金凤皮影戏班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者:您刚才谈到上色,我看到你工作室的皮影作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顺便问一下,这些作品上的颜色会褪色吗?
吴云凤:不会褪色。您看到的几件颜色发暗的作品,是家传的清朝的作品,我这里也有一些是民国时期的。彩色的皮影在表演时,其色彩也会在幕布上显示出来,其演艺效果会大大增强。
采访者:介绍一下您的皮影戏班好吗?
吴支凤:金凤皮影戏班成立于2015年,规范的名字叫金凤皮影艺术剧团,由多位青岛市的皮影爱好者组成,我们自己刻制皮影,创作剧本,经常组织到各地去演出。我于2017年注册成立吴云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推介皮影艺术有了更有利的条件。

皮影作品《虞姬》
采访者:在皮影戏创作过程中,要掌握哪些环节呢?您的皮影及皮影演艺戏技艺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吴云凤:我创作的作品自然会带有我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雕刻技艺上,从选皮开始就很讲究,我们会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驴皮、牛皮、羊皮等,选好皮后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皮料,再到画稿、过稿、雕刻、敷彩、发汗、缀结等步骤,每个环节都有门道。选皮时,上面说的这几种皮都可以使用,但相比较来说,还是驴皮最好,它的透光度、柔韧性好,又没有异味。雕刻时,我们的刻刀有三种,即平口刀、小斜口刀、大斜口刀,根据作品的不同部位区别使用。雕刻线还有实线、虚线、暗线、绘线之分,能把戏曲人物的生、旦、净、丑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雕刻时,要聚精会神,一气呵成,不要停顿。在皮影的关节设计上,我们也有独特之处,能让皮影在表演时动作更加灵活自然。我的作品色彩也十分鲜艳、夸张。在调颜色时,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要预计作品的颜色使用量,调制的颜色宁可有点剩余,也不能因欠缺而二次调制,因为第二次调制的颜料,总要比第一次调制的有些细微的不同。再就是,时间不同了,皮影的原料、染料也会有变化,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就会受到影响。刚才说的这些,是创作中的一些技艺因素。概括说的话,我的作品的艺术特色,就是几句话,叫做“宽刀大缝,线条流畅,传统上色”,作品呈现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采访者:听说您自创的皮影音乐剧《荷花仙子》一上演就赢得观众的热捧,创作这部剧的灵感从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又有哪些特别的尝试呢?
吴云凤:2016年8月,我创作的皮影音乐剧《荷花仙子》走进了央视。创作这部皮影戏的灵感来源于民间传说,我一直想把这些美好的故事用皮影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大胆尝试将音乐元素融入皮影戏,让它变成一部音乐剧。在音乐创作上,我们结合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和现代音乐的元素,为每个角色都设计了专属的音乐主题;在皮影造型上,也根据角色特点进行了创新设计,让它们更加唯美生动。同时,在剧情编排上,我们也加入了一些互动环节,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没想到演出效果这么好,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同时登台表演的皮影节目还有《三打白骨精》等。这些节目演出后荣获央视特金奖。

皮影作品《项羽》
采访者:您在皮影戏创作题材上有很多创新,把京剧、河南豫剧、山东吕剧、青岛的茂腔剧,甚至流行歌曲都用皮影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的创新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呢?
吴云凤:时代在发展,皮影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的观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如果皮影戏还局限于传统的古典名著、寓言故事等题材,很难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所以我就想着把大家熟悉和喜爱的戏曲、流行歌曲融入皮影戏,让皮影戏更贴近群众生活,扩大它的受众群体。事实证明,这样的创新很有效,很多原本对皮影戏不了解的人,因为这些熟悉的题材而对皮影戏产生了兴趣。
采访者:您在传承皮影戏技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成立金凤皮影戏班到走进校园,培养了众多青少年皮影爱好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呢?
吴云凤:2017年皮影戏走进校园,我们在齐鲁第一实验小学组建了青岛市第一个校园皮影社团。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对皮影戏懵懵懂懂,到后来能独立完成皮影的雕刻和表演,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记得在齐鲁第一实验小学组建校园皮影社团时,有个孩子性格内向,但是对皮影戏特别感兴趣。在学习皮影雕刻和表演的过程中,他慢慢变得开朗自信,还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最后在央视《综艺盛典》演出时,他的表现特别出色。看到孩子们因为皮影戏而成长和进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还在澳门路小学组建了金舵皮影社团,有社员20多人。现在,我担任了齐鲁第一实验小学和黄浦江路小学这两所学校的皮影戏老师,每周都过去上课。我的外孙受我的影响,也是小小的皮影迷,在我的指导下,他创作的作品也获了奖。
采访者:您在皮影技艺上有不少成就,曾三次荣获最美非遗传承人的荣誉称号。您的皮影戏代表作是什么?您的作品获得过哪些重要的奖项?
吴云凤:我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最美非遗传承人”。我的作品多次荣获重要奖项,比如,2015年在青岛市第三届环保创意手工大赛中获银奖;2018年1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首届手工艺大展上,作品《皮影人像》被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等单位评为二等奖;2019年5月,皮影作品在全国第三届中华杯民俗文化艺术作品邀请展中荣获二等奖。由于在传承中教学成绩突出,齐鲁第一实验小学授予我“特殊贡献”荣誉称号。这些年,我创作了数不清的皮影作品,我的皮影戏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火焰山》《杨家将》《封神演义》《荷花仙子》《三打白骨精》等。

吴云凤在澳门路小学给孩子们讲皮影
采访者:您是哪一年被认定为皮影戏非遗传承人的?您觉得作为非遗传承人,身上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呢?
吴云凤:我是2016年被认定为黄岛区皮影戏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觉得责任重大。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皮影戏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失传;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创新,让皮影戏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皮影戏人才,还能让皮影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吴云凤外孙在创作皮影


(本文采访者,即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退休干部。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传承之路》:21项濒危技艺 × 18门绝美艺术 × 14大文化现场。从诸城派古琴的千年清音,到聂家庄泥塑的斑斓色彩;从石磨火烧的麦香记忆,到锔瓷匠人的金刚巧手。作者历时一年,用30万字+数百幅纪实影像,记录胶东非遗传承人的从艺历程与技艺特色;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品;到孔夫子旧书网,走进“汪汪书苑”的店铺,全新书籍..... 征稿:这里是“乡村记忆”的专栏,其内容主要有两个版块,即“六汪时光”和“探秘非遗”。“六汪时光”专题收录与六汪镇相关的内容,如文学、历史、文化等,文体不限;“探秘非遗”聚焦各地的非遗人物及其作品,并不限于六汪地区。期待您的来稿!或提供线索,本栏编者择机采写。编者微信号xcjyg666,其中的几个字母,是“乡村记忆馆”每个字的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