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机勃勃古梨园
陈杰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短短几天里,网络上不断出现的一个新的打卡地——古梨园,和那棵百年老梨树,迅速成了哈尔滨人的热议话题。我就是在这个话题的影响下,迎着4月末温暖的春光,奔向这个热门景点的。
乘坐地铁3号线在大有坊房站刚一下车,就看见一个臂戴红袖章的保安在高声招呼乘客:有去古梨园的请从3号口出站。我看到很多人奔向3号出口,我也紧随在后面。出了地铁站。继续跟着人流,沿着大有坊街前行几分钟后,我便来到了位于大有坊街60号的古梨园的东门。本来这是我很陌生的地方,没想到这样顺利就来到了。
刚刚走进古梨园,就听到前方传来阵阵节奏感极强的鼓声和歌声,循着鼓声走过去,只见一群人围在一棵大树下,鼓声和歌声就是从人群中传出来的。我好奇地凑上前去,透过人群的间隙,看到一排身着艳丽服装,头戴骑士帽子的男女,正在欢快地拍打着腰间的鼓,随着鼓点,浑身不停地前后左右摇晃着,几个男女舞者在场地中间欢快地跳着舞蹈。场面热烈震撼,极具感染力,有几个围观的游人也跟着参与进来。一支曲子刚结束,马上新的曲子又开始了。我看那鼓形状有些特别,两头粗,中间细,像一只放大了的酒杯。趁着演奏的间隙,我问一个参演的男子,这是什么鼓,男子自豪地告诉我,是非洲鼓。说完鼓点又响了起来,他又迫不及待地跟着拍打起来。阵阵鼓声歌声,让我感到了古梨园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据说古梨园的前身是原太平区的苗圃,1989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将苗圃改建为开放式公园,经过5年建设,于1994年10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
古梨园里古木参天,路两侧不时有高大粗壮的大树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一处围栏里,一棵粗壮的老树巍然挺立着。我从树干上的标注上得知,这是一棵山杏,已经有178年树龄了。在春光中,树枝上已经布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用不了几天,这棵老树将成为园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的。我怀着对生命的敬佩,选好角度拍下了这棵老树。
在古梨园,还有很多老树,有榆树,更多的是柳树,虽然没有标明树龄,但我推断,至少都应该有几十年、上百年了,树干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让我惊奇的是,这里还有连成片的高大柳树,显然树冠经过了修剪,看上去更加精干挺拔整齐,一缕缕柳丝在春风中摇曳着。
此外还有亭亭玉立的白桦林,芳香四溢的丁香园,让古梨园更加魅力四射。

临近5月,正是哈尔滨的花季,古梨园内的梨花、杏花、桃花、榆叶梅、丁香等竞相开放,簇簇花树前围满了游人,人们纷纷在花前拍照留念,让自己靓丽的身影在明媚的春光里,与枝头的花朵相映生辉。很多老年人纷纷换上艳丽的服装,在公园的广场和空地翩翩起舞。一些健身爱好者,则利用难得的春光,或在僻静之处舞动着长枪短剑;或围聚在球台前挥拍搏杀,享受露天乒乓的快乐;或静静地坐在长椅上,让宝贵的春光温暖着身心;或登上观翠亭,把满园生机勃勃的绿色尽收眼底……公园就是人生的舞台,为每一个走进公园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阵阵乐曲和欢笑声中,我放缓脚步,放松心情,尽情享受着眼前美好的生活。走过荷风亭,登上探幽桥,穿过芳香四溢的丁香园,欣赏了婷婷玉立的桦树林,最后跨过探奇桥。抬眼向前方望去,绿树掩映中,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出现在视线里。走到近前,只见牌坊上书写着两个大字:梨苑。
牌坊翘檐彩绘,端庄大气,仿佛一道屏风,护卫着百年的梨树。牌坊中间的门柱上,刻写着一幅对联:聚四时精华作本历百载风霜雪雨,集八方灵气为心感万众喜怒乐悲。迈进牌坊的门,渴盼许久的百年的老梨树突兀的出现在眼前,我感觉心为之一震。
老梨树前,围着一道木制围栏,围栏外挤满了游人。人们用惊喜、敬佩、赞叹等多种目光,从不同角度注视着这棵百年老树。而老梨树似乎早已见惯了眼前的阵势,不动声色地昂首挺立在那里,用密密麻麻洁白的花朵,与游人进行无语的交流。
我拿出手机,在老梨树外围转了一圈儿,寻找拍照的最佳角度,可惜,游人实在太多了,很难拍照一张完整的老梨树。拍了几张都感觉不理想,反映不出老梨树的风采。我又挤到围栏前,近距离的观赏老梨树。虽然历经百年,但老梨树的周身仍然活力四射,看不出一点的苍老。据有媒体披露,老梨树树高已经达到12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冠幅约20米,覆盖面积300多平方米。粗壮的树干,托举着纵横交错开满鲜花的树枝,由于树枝伸展得太长了,很难承受丰满的树冠的重量,不得不在树枝下用一根根木杆做支撑。我查了一下,用来支撑的木杆有18根。
关于这棵老梨树的来历,在树前方围栏里的一块金色牌匾上有详实的记载,很多游人挤在那里观看,有的还不时地读出声来。我顾不得斯文了,也跟着挤进人群。没想到那牌匾反光,很难看清上面刻写的字。好半天,才弄明白牌匾上刻写的内容:1920年,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来哈尔滨视察中东铁路护路军,当时的护路军就驻扎在今天古梨园的位置。在来哈之前,张作霖曾找人测字,结果测的是一个“梨”字。测字先生说这个字与他的名字中的“霖”子有关联,代表大吉大利,预示张大帅在东北能够扎下根,大有作为。张作霖到哈尔滨后,经派人寻找,在附近的天恒山发现了这棵梨树,于是亲手移栽于此地。如今这棵老梨树的树龄已经139年,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也成为黑龙江省境内有记载的最古老的野梨树。2009年,被评定为哈尔滨市第20001号古树名木。哈尔滨人非常喜欢这棵老梨树,每天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了解了老梨树的前世今生,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到很多游人都在老梨树前拍照留念,我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于是我拦住两位流连在老梨树前的年轻女士,请她们帮我在梨树前拍张照片。女士非常痛快的答应了我,接过我的手机,避开不断走过的游人,按动了快门,为我保留下了和老梨树在一起的美好瞬间。
(文中摄影:陈杰)

作者简介:陈杰,男,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2015年9月在黑龙江省公安厅退休。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警官》杂志总编辑。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学习时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啄木鸟》《北方文学》《小说林》等数十家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100余万字,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守望安宁》,散文集《没有写出你的名字》、《珍藏的记忆》。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