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中欧庆建交50周年合作反霸惠济未来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新华社、央视总台最新消息,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指出,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欧盟领导人表示,欧盟和中国建立起广泛联系,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为双方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笔者志清认同,在如今世界正处百年不遇大变局中,时值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双方最高层共同发出了增进互信、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一个崭新的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中欧彼此,而且照亮世界。
翻开50年厚重史册,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盟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交,这一历史性决定背后,是刺穿冷战阴云的双方高层战略远见。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密切,对话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有声有色,多边协调卓有成效。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增进中欧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双方半个世纪的交往,最宝贵的经验是相互尊重,最强大的动力是互利共赢,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最准确的定位是合作伙伴。
中欧建交50年的历史表明,中欧双方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50年来,中欧年贸易额从最初24亿美元/年,增长到如今7858亿美元/年,共增长了300多倍!现在中欧的一天就相当于从前的一年,投资额从当初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中欧“一带一路”合作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今。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联接亚欧的黄金通道。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50年后的今天,中国和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中欧合作更具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
中欧建交50年的历史证明,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欧关系的韧性在于超越双方传统意识形态差异,聚焦共同利益。
正如今年4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独自向中国、向欧盟、向全球发起“关税贸易大战”,作为欧盟重要盟国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顶住美国白宫的强大压力,率先访问中国寻求合作,不仅满载而归,而且于昨天中欧建交50周庆当天,公开呼吁:“中国是一位“巨人,西方要正视现实务实明智地对待中国”!
如今的中国正以超大规模市场、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充足的产业工人储备、优厚的政策红利,将继续成为吸引欧洲企业投资的热土。50年来,从德国大众与上汽的牵手开启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崭新时代,到空客天津总装线交付第700架A320系列飞机;从法国电力集团全程参与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到中国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3.4亿欧元建造电池工厂,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印证了中欧互利共赢的逻辑。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
笔者志清认为,当前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强权严重冲击国际规则和秩序,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世界在变,但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机遇远大于风险,这一基本事实没有变化。中欧都支持多边主义,都支持开放合作,这一追求没有变化。从共同维护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到共同推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各项目标,再到明确反对“脱钩断链”,中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多边主义和多极化世界的认同。
笔者志清相信,值此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双方一定可以在世界反霸权、谋求多极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求同存异,在更广泛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并惠济彼此和全球各国民众,共奔美好未来。为此特赋《朝中措》为评为观。
风云乱世且从容。
克难唤欧中。
利益互尊存异,
建交五轶求同。
承前启后,
多元拓展,
反霸为重。
合作成全彼此,
繁荣惠济由衷。
一一2025年5月7日上午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