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天仙配》
文/施福明
今年五一期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推出的经典曲目《天仙配》在安徽大剧院精彩上演,尽管80元一张门票,整个大厅旁无虚席,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幼童共赏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关于黄梅戏《天仙配》,我曾经听到过我的作家恩人杨杰给我说过一段故事,说当年第一部《天仙配》是他主持,一班人马排练成功的,还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点赞!
红色密码之父——曾希圣,当年是安徽省委书记,也是一个中央委员。
曾希圣(1904—1968)特别重视黄梅戏,由于他的大力扶持和决策,使只有百余年历史的安徽省地方草台小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的飞速发展,乃至鼎盛时期的繁荣,曾希圣书记功不可没。

早在1942年,祖籍湖南资兴县的曾希圣就与黄梅戏结下不解之缘。时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的曾希圣率部坚持敌后抗战,转战皖西南地区与日寇周旋,从而接触了黄梅戏,并对其产生好感。皖西南地区的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尽管当时许多城镇被日寇占领,到处战火纷飞,但酷爱黄梅戏艺术的当地人民,自编自演黄梅戏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耳濡目染,使曾希圣看到黄梅戏的巨大魅力。他不仅倡导七师文工团排演黄梅戏宣传抗日,同时还指派新四军战士杨凤翔、吴汉周到桐城“双喜班”,以演黄梅戏为掩护,搜集日军情报,进行抗日除奸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使曾希圣对黄梅戏也更加热爱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曾希圣奉调主政安徽省委工作。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5月5日,周恩来签署了中国戏剧“三改”政策,曾希圣积极响应,遂指示省委宣传部组织文艺干将,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王少舫等来自全省几百名演员参加了这个历时47天的训练班。通过训练,戏剧艺人普遍提高了觉悟,明确了文艺为工农服务的方针。特别是那些刚从旧社会过来的戏曲艺人,更有大开眼界,顿豁胸心之感,为后来黄梅戏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2年夏天,曾希圣获悉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一行要来安徽考察黄梅戏,便指示省文化局将安庆的严凤英等一批优秀黄梅戏演员调来合肥演出。然安庆市文化局领导以严凤英刚从南京流浪回来,政治问题是否清白还要待查为由,不同意调严凤英。曾希圣一听斩钉截铁地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能有什么政治问题?解放前因坏人迫害四处流浪,苦不堪言,现在能回来演戏,服务人民,我们应该欢迎重用才对,怎能打入另册?!”他当场拍板一定要将严凤英、王少舫尽快调来省城演戏。不久,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一行来到合肥,点名调来的严凤英为他们主演了《蓝桥会》。演出结束后,文化部领导赞不绝口,说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大有希望的剧种,一定会唱响全国。他们对严凤英的精彩表演更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并邀请严凤英、王少舫等到上海演出,把黄梅戏传到上海,推向全国。
同年11月中旬,应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的邀请,严凤英等一批优秀黄梅戏演员赴上海演出。一股疯狂的黄梅戏热很快席卷上海,使繁华的大都市上海一夜之间万人空巷,纷纷去观看黄梅戏演出。当时公演的黄梅戏剧目有严凤英、丁紫臣主演的《打猪草》,以及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蓝桥会》等。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大公报》上发表评论说:“我认为上海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上海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应该重视黄梅戏在上海的演出,他们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还是服饰等,都是淳朴、健康的,但是又很丰富、活泼生动”。很少接触过黄梅戏的上海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黄梅戏、他们最推崇的演员是年仅22岁的严凤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歌剧院向严凤英等学习了《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后,在上海演出。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时看到了,非常喜爱。回到北京就向文艺界介绍。曾希圣听后非常高兴,他向省文化局领导干部说:“周总理这么爱黄梅戏。同志们啊,我们不能身在宝中不识宝啊,黄梅戏要大力扶持”。
黄梅戏的影响越来越大。1953年新年伊始,曾希圣一拍桌子,决定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由省文化局副局长杨杰挂帅筹划,在安庆抽调严凤英等优秀黄梅戏演员来合肥。殊不料,安庆市领导仍不愿放严凤英走。甚至有人写信给中央,说省里要调走她是另有用意。曾希圣听后,脸一沉说:“下级服从上级,没什么价钱好讲的,调走严凤英是我曾希圣决定的,要告让他们去中央告我”。又对身边省委宣传部长桂林栖说:“老桂,你告诉安庆地委书记许少林,小局服从大局,成立省黄梅戏剧团对安庆不是坏事,不是抢安庆资源,是为了发展它,繁荣它,有什么不好?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在曾希圣的敦促下,1953年4月30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宣告成立,这个戏《天仙配》由严凤英等一批优秀黄梅戏演员被调入省黄梅戏剧团。杨杰局长一切跟踪服务。
发展黄梅戏是曾希圣和杨杰局长亲自主抓的项目,如果没有这两位领导的重视,就不会有这一精典曲目红火出台。严凤英一到省黄梅戏剧团就受到杨杰局长的扶持关注。曾希圣也指示要重点培养严凤英,还专门指派时任省教育厅厅长孙兰及省长黄岩的夫人、省妇联副主任杨哲伦帮助严凤英解决一系列问题。严凤英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黄梅戏的天地里。配合形势的发展,她和同事们排演了许多戏。

曾希圣(左一)陪同毛主席看忘了黄梅戏演出后留影,由于各方面领导的重视,这出好戏真的成了安徽的经典,全国的经典,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曲人。
杨杰同志是个老革命,早年生于安徽巢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四军连队文书,印刷厂绘画主任,巢湖独立营、巢湖无为独立团指导员,中共无为县新民区委书记,三野营教导员,中共巢湖无为临时工委书记,中共皖西四地委及无为县委、地委委员兼县委书记,安徽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淮北市副市长,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银屏碧波》、《金皇后》,中篇小说集《人世间爱与恨》,中篇小说《黑男人爱》、《三月春风》、《死刑之后》、《疯人恨》、《黎明前后》、《冲破软禁》、《夹攻中作战》,电视剧剧本《莲花心》、《小镇往事》、《星期天私访》等。长篇纪实文学《人生曲》获全国奖,长篇小说《牡丹热》、《美男人》获全省荣誉奖。他一生德高问望众,正气凛然,广受人民爱戴!目前,此剧已红遍大江南北和国内外戏坛,人民永远忘不了《天仙配》这部戏曲带给我们收获,也永远忘不了各位领导促成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