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世清(云南昭通)
艳照秋城景色娇,乌蒙揽胜涌春潮。
凤山看尽昭通美,望海赏馀环境妖。
倦鸟纷归林寂寞,潜魚自出洞逍遥.。
漫游幽径寻吟趣,乐醉骚人诗兴饶。
蒙世清的《七律·暮春游》以乌蒙山区的春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和工整的格律,展现了昭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以下从创作背景、诗句解析及艺术特色三方面展开赏析:
创作背景
蒙世清作为云南昭通诗人,其创作深受“昭通作家群”地域文化影响。昭通文学以扎根乡土、关注底层叙事见长,诗人常通过自然意象抒写时代变迁。本诗创作于暮春时节,结合昭通“乌蒙磅礴、金沙拍岸”的地理特征,将个人游历体验与地域风貌相融合,延续了昭通诗人对本土风物的诗意书写传统。
诗句逐联解析
首联“艳照秋城景色娇,乌蒙揽胜涌春潮”
“艳照秋城”以光影对比突出昭通古城(秋城为昭通别称)的明媚,暗合“群山之上的文脉”的地域文化底蕴;
“乌蒙揽胜”直指乌蒙山脉的壮阔,“春潮”既实指金沙江支流水势,亦隐喻昭通文学蓬勃发展的气象。
颔联“凤山看尽昭通美,望海赏馀环境妖”
“凤山”“望海”为昭通地标(凤山为昭通市昭阳区主峰,望海楼为清代古迹),诗人通过登高俯瞰的视角,展现城乡交融的立体画卷;
“环境妖”化用《楚辞》中“妖丽”一词,以陌生化手法赞自然之奇。
颈联“倦鸟纷归林寂寞,潜魚自出洞逍遥”
“倦鸟归林”与“潜鱼出洞”形成动静对照,既写暮春傍晚的生物习性,又暗喻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寂寞”“逍遥”的拟人化处理,赋予自然以哲思,呼应陶渊明“羁鸟恋旧林”的田园诗境。
尾联“漫游幽径寻吟趣,乐醉骚人诗兴饶”
收束于诗人自身,“寻吟趣”点明创作动机,“骚人”自称彰显对屈原以来文人传统的继承;
“诗兴饶”直抒胸臆,与首联“春潮”形成闭环,强化春景与诗情的互文关系。
艺术特色
地域意象的符号化
诗中“乌蒙”“凤山”等地理符号,与昭通“南方丝绸之路要冲”的历史定位相契合,形成“地域—文化”的双重隐喻。
对仗与声律的匠心
颔联“凤山/望海”“看尽/赏馀”的工对,及“娇/妖”“遥/饶”的押韵,体现七律的严谨格律,延续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创作追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诗中既有“骚人”等古典词汇,又融入“环境妖”等新异表达,反映昭通作家“既深耕乡土,又眺望世界”的创作取向。
综上,该诗以乌蒙春色为载体,将个人诗情、地域风貌与古典格律熔于一炉,是昭通文学“苦难叙事转向多元共情”的典型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