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四十年前,我们是踏着《年轻朋友来相会》的欢快旋律,走进“池州卫校”校园的。那时,我们是花季少女,青涩的年龄,时代的佼佼者。我们大都是农民的女儿,通过中考的遴选,录取了中等专业学校。我们在依依不舍中离开家乡的土地,离开父母及姐妹兄弟,对自己学的专业和未来,一无所知。但青春荡漾的季节,心怀的都只有美好,洋溢的都是笑容。
时光荏苒,不老的光阴,却在年的记程中,悄无声息地把我们离开学校后,刻画了四十个纪年的圆轮。还把我们的青涩,变成了双鬓斑白的成熟。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走过的路径,却也弯曲而绵长。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这特殊四十年,写成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工作,家庭,历练,成长……得到与失去,都刻印在年复一年的忙碌与奋进中。忐忑,惶惑,在工作嘎然停止的时刻,回望自己这四十年的人生轨迹,似乎还没有达到想要的圆满。
一切将又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工作,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追求曾经奢望的爱好……包括这一次别后四十年的相聚,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终点和起点。
四月的暖风,把我们带到了芜湖。在下榻的“金鹰尚美酒店”里,
我们演绎了一场久别重逢,悸动心灵的热情场面。拥抱,握手,激情跳跃,“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的标牌,做成爱心的空缺里,一下子胀满了同学们聚会首演中的温馨与激情。无论相距多远,无论有多长时间没有联系,无论生活已经历了什么,这一刻,都只属于这一刻,大家还是花季少女,耳顺却青涩的年龄。
在“共叙美好时光”的夜晚,在酒店宽大的餐厅里,灯光摇曳,笑语飞扬。我们敬爱的班主任夫妇,已过古稀之年,依然体态健硕,神清气爽。在大厅里,班主任张开了她的双臂,给每一位同学温暖的怀抱。此刻,我感觉这怀抱,像渴望了许久、许久的母亲怀抱,让我疲惫的心变得安静。班主任还从她生活的城市带来了一大堆特产,分发给了我们,使得在酒店里的庆典,点染了回家的味道,温馨而陶醉。
我们围桌而坐,统一的红纱巾飘在胸前,它像一团火,温暖着久别重逢的渴望,它像一束光,聚焦了友情的绵长。主持人落落大方,将没有经过排练的节目,主持得有条不紊。同学代表的发言,热情洋溢,展现了师生感情,同学友谊地久天长。班主任饱含深情的教诲,老校长吹奏的乐声缠绵,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同学们昔日留存的照片,而今生活中的风采……一场师生别后的重逢,有了庄重的仪式感,多了岁月流逝中的拾零,多了回忆的美好,多了触景生情的感慨,多了筹备者们精心策划的金彩,更多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的遐想与浪漫。
一场春雨洗清晨。欢乐的相聚,在斜风细雨中拉开第二日的帷幕。大客车载着我们,从酒店的大门出发,穿过雨帘,越过街巷,在马路上奔驰。“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踏浪”……我们不停地唱着过去熟悉的歌曲,远去的日子在窗户外飘荡。过去,现在,未来,人生的路,犹如脚下的长路,在时空里绵延,伸向远方。旅途的客车,把我们的行程带到了第一个要抵达的地方——“芜湖西河古镇”。
芜湖西河是很有特色的江南古镇,已有了600多年的历史。沿着西河古镇曲折,蜿蜒,纵横交错的街道,河堤,小巷行走,在薄雾飘散的景色中,烟雨朦胧,微风轻拂,光线明暗不定,时光在古镇留下的印迹更加明显,一扇门,一堵墙,一片瓦,一棵大树,一株小草,它们在西河古镇的某个角落与我们邂逅,把这里喧嚣与安静,都在时光里蔓延开来。
600多年,这里居住过多少代人?有过多少人往来的脚印?在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后留存下来的,那必然有了厚重的韵味。我在雨中穿行,望见了烟波浩渺的水面,湖边挺立的大树,被人踏平甚或凹陷了的青石板,比河堤与穿行而过的马路,低矮了很多的建筑物,还有那个在路面中半露半掩的门或窗?……时光中的变迁与留存,渐渐地把西河浓缩成了“古镇”。那些在古镇上人们生活过的往事,比如,迎亲的花桥,西河情巷,王大仁美术馆……便在一点一滴的厚积中,变得遥远与神秘,让后来者追踪的脚步难以停歇,目光中充满了惊讶与喜爱的光芒。
我们是芜湖西河古镇的稀客。第一次走在跨越了600多年记程的路上,携手前行,话语不断。有笑声飞上了树梢,把足迹留在了街道与深巷。系着同样红纱巾的一群人,在观光的路上,赞美着小镇的留存与发展,用手机的光影,拍下最美的聚焦。记忆是最好的留存,离开西河古镇时,我回望了我们在这里的时空里留下的痕迹,我把它翻印到了我的脑海里。
天公作美,斜风细雨后,迎来了微风轻拂的清凉。下午,我们在“我在鸠兹湾很想你”的深情厚谊中,与“鸠兹湾”邂逅。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绿,精心打造的田园美景,在我们抵达的初识中,便注进了一往情深的爱恋冲动。
芜湖“鸠兹湾”是湾沚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以“共富”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的现代产业园。园区内6.67平方公里区域,树木葱郁,绿草遍野,道路与河流纵横,田地仟佰。园内那潺潺流动的河水,是田园的脉络,滋润着花草与庄稼。几处平静如镜的湖水与河塘,是产业园的眼睛,清澈明亮。有像“十里桃花”般的美景,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抵达。
我们徜徉在现代园区的旷野中,尽情享受游走在画卷中的欢愉。我们在“告诉桃花不用开了,我等的人他来了”的桃树园内,与桃树拥抱,密谈,想起“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安抚它苦苦等待的心。在小河的拱桥上,沿着阶梯,摆起“poss”,留下快乐的倩影。在“一面春光里”,欣赏“关于春天的故事”,想象眼前这一片广袤的油菜田里,不久前那一片油菜花的金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传统的农耕年代,在这里可以寻到留存。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已然是园内播种美丽的乐章。田地可以种植,园林可以观赏。在村庄的农家里,可以享受美食。在田头地脚的瓜棚下,可以伸手采摘果实……“共富”之路,在人们携手而行的前行中,不断延长。
在“鸠兹湾”的园区内行走,既能观赏到田园的风光,又能闻到乡村的烟火味,更能找到城市公园内的各种休闲,娱乐场地。我们在湖面的草地上,或盘腿而坐,或匍匐而卧,或背靠背端坐,或肩并肩亲密无间,湖面在微风中荡起涟漪,青草借微风送来清香,大自然的馈赠,令人陶醉。在田园边的秋千上,回味童年的快乐,在小河中用石块拼搭的石桥上,扭动携手而行的长龙……童年般的快乐,青春般的激情,诗意般的心境……我们把相聚的所有,撒在了“鸠兹湾”园区内的边边、角角。
“我在鸠兹湾很想你”。离开时,我在园区的门口独留良久。相信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想它,想这四十年后的相聚,想“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的地老天长的师生友情。
“相聚时难别亦难”,共度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当我拉着来时的行旅箱,离开宾馆时,我发现它比来时满了许多,也重了许多。
作者简介:王飞,女,安庆市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散文和小说散发于《安庆日报》《安庆晚报》《振风》《作家文荟》《长河文艺》《安徽妇女研究》等报刊和《人民网》《安徽网 安庆新闻》《作家导报》《独秀文学》《龙山文学》《江南作家》《纪实文学》《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同步阅读》等网络媒体。2018年散文成集《岁序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