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无尽的陕西理工大学
赵長民(旭东)
我爱我的母校,爱得深沉而固执。这爱,不是突如其来的冲动,而是经年累月的沉淀,如同汉江的水,从秦岭巴山的缝隙中渗出,终汇成浩荡之势。
母校坐落于秦岭巴山之间的盆地,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汉江边的汉中市东关。那里一马平川,物阜人丰,自古便是宜居宜养之地。我常想,若没有这山川的庇护,母校或许不会有如此厚重的底蕴。山是静的,水是动的,而母校恰在这动静之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原汉中大学的教学教研实验三层楼,曾是汉中唯一的地标高楼。校园空旷开阔,除却这座三层高楼,其余全是平房。道路两旁植着不同的树木花草,错落有致,形成浓荫大道。夏日行走其间,阳光从枝叶间漏下,斑斑点点,恍若行走在时间的隧道里。那些树木,不知是何人所植,却年复一年地生长,见证着校园的变迁。
农场很大,空旷宽阔。橘园、养蜂场、养猪场、鱼塘、大面积的水稻田、稻场、仓库,一应俱全。记得有一年秋天,金黄的稻浪翻滚,几个同学在田间嬉戏,笑声传得很远。如今想来,那笑声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只是稻田早已不在原处了。
大操场上有足球场、篮球场、跳高跳远场地,甚至还有靶场。千人大礼堂里,曾举办过无数次会议与演出;食堂的饭菜香气,至今仍能在记忆中嗅到;洗澡堂的水汽氤氲,模糊了多少青春的面孔。印刷厂、乐器室、训练室,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特定的记忆,如同散落的拼图,拼凑出完整的青春图景。
如今,除那三层老教学实验楼作为汉台区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保留下来外,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新校园高楼鳞次栉比,天汉湖波光粼粼,图书馆巍峨耸立,院士墙庄严肃穆,多功能电化厅设备先进,校友捐款纪念碑默默诉说着感恩之情。校园愈发优美,各种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师生感情和谐,教学教研硕果累累,各类比赛获奖无数,高考一本第一批录取率节节攀升。
校友处联络校友,有求必应,有问必回。校友回访,如归娘家,这份亲切,使陕西理工大学成为陕南著名学府。两万余学子从这里走出,成就斐然,成为学校的骄傲。每思及此,我便感到一种莫名的欣慰与自豪。
我曾站在老教学楼下,仰望那斑驳的墙面。阳光斜斜地照在上面,将岁月的痕迹映得分明。这楼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又目送了多少人离去?它不言不语,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新楼虽美,但我更爱这老楼的沧桑,因为它承载着无法复制的记忆。
母校啊,你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既保留着传统的厚重,又拥抱着现代的活力。我们这些学子,不过是您漫长岁月中的过客,但您给予我们的,却是终身受用的财富。
汉江水日夜流淌,母校的钟声依旧准时响起。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精神。无论走得多远,回头望时,总能看见那三层老楼,静静地矗立在记忆的原点,如同灯塔,指引着归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