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母校我的人文学院
赵長民(旭东)
秦岭巴山相夹,汉水如带,在这盆地之间,坐落着我的母校。
三线建设时,这里是重点基地,而今却成了知识的苗圃。
汉中市东关,一马平川,物阜民丰,确是个宜读宜养的好地方。
校园很大,农场(橘园,养牛场,养猪场,鱼塘,稻地,稻场,仓库,打靶场,运动场)却佔了校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千人大礼堂,食堂,饭厅,洗澡房,乐器房,健身房等设施齐全外,却自有一番气象,原汉中大学的教学楼,教研楼,实验楼,三层相叠,在低矮的平房群中,竟成了本地唯一的地标高楼。
我每每从远处望见那楼顶,便知是到家了。
尽管校园空旷得很。除却那座三层高楼,余下的全是平房,排得整齐,像是列队的兵士。道路两旁植着各样的树木,春来花开,夏至叶茂,秋临果坠,冬降枝秃,四时景致不同,却总有一番风味。尤其是那条浓荫大道,树冠相接,日光只能从叶隙间漏下几点光斑,走在下面,竟觉得连呼吸都格外畅快。
我常想,这地方何以如此宜人?大约是因了那汉水的润泽,或是因了秦岭的庇护。但细究起来,恐怕还是因了这里的人。
先生们讲课,不紧不慢,字字句句都像是从心里掏出来的;同学们读书,不慌不忙,章章节节都像是往心里装进去的。
记得初来时,觉得这地方未免太过简朴。如今要离开了,反倒觉得那些高楼大厦,未必有这里的平房舒适;那些名贵花木,未必有这里的杂树可亲。
人文学院的匾额挂在教学楼(如今称博文楼)的入口处,并不显眼,但每一个进出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抬头望它一眼。那上面写的不只是学院的名字,更像是一种承诺,一种期许。
汉江水日夜流淌,秦岭云时卷时舒。我的母校就静卧在这山水之间,不张扬,不喧哗,只是默默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我爱的岂止是这里的建筑草木,更是这里的气息,这里的精神,这里的人。
转发同窗学长曹海生的点赞评论:
回忆母校的文章,写的不错。同窗学友中,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德寥寥无几,反正我写不出这等水平,这样的情感。由于十年动乱,我们在大学正真的校园生活,不足一年;毕业分配至今也快六十个春秋;同窗学友生源文化水平髙低悬殊……如此等等,学弟在年逾八旬,尚能写出文字通达,情感真挚的回忆母校的文章,实在难能可贵。学弟也是个文人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