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王维诗中"石门"的下落
王维字摩诘,其母崔氏为佛教信徒,维深受佛教影响,引禅入诗,人称诗佛。王维有诗曰《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精舍,为佛寺代称。本诗描述了作者一次游赏石门精舍这座山寺的过程。前八句写诗人于黄昏时开始驾舟出游,表现出诗人的轻松、快适之情;中间八句写如何到达山寺的过程与其后的所见所闻;末八句写诗人对山寺环境的喜爱,表现出了诗人对此桃源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那么,王维笔下的石门精舍在哪里呢?
首先,想到的是八里原东的汤峪。
汤峪,古称石门谷。八里原南,与之相联的秦岭向北延伸部分,古称石门岭。所谓石门,即今石门岭以东,汤峪水库以北,东西山体对峙之处,宛如石门。唐代在此设关防守,史称大昌关。
与之相适应的是石门镇,属于军镇,位于今汤峪川内八里原东二阶台地上的石门村。唐末长安李茂贞内乱,唐昭宗还曾出长安城启夏门,经莎车镇,过库峪口,到石门镇,驻于跸圣寿寻,号令诸侯讨逆勤王。
石门谷最有名气的是谷口的汤泉,唐时发现并开辟浴池,历代修建,一直到今。它同临潼的骊山温泉,眉西的西汤峪温泉,被称为大唐三汤。因此而闻名远近。
我所在的皇甫川,隔八里原同汤峪川相联,所以对汤峪川很熟悉。加上雍正县志记载,石门精舍在县西南,正合汤峪方位,所以读王维诗,首先就想到了汤峪这边的石门谷。
不过,如果王维笔下的石门精舍在汤峪这边的话,那么乘舟于其上的,一定是史称石门谷水的汤峪河。但从我实际观察的汤峪河宽度和深度来看,是没有行船的可能性的。事实上,历代县志上也从来没有石门谷水上行船渡船的记载。
一时踌躇不决。
后来阅读史书,发现蓝田除西南有石门谷之外,东南也有一条石门谷。
《长安志》卷十六蓝田县载,“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泥)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铜谷水,出县东铜谷。《水经注》曰:石门谷东有铜谷水,合轻水,西注泥水。”
县东南的这条石门谷,又是那条峪道呢?
它就是灞源一帶的道沟峪,古又称倒回沟。《长安志》记载,“倒回谷在县东南五十里霸水上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洛南县界。”
道沟峪为灞河的主要源河之一。其发源于灞源镇北部的箭峪岭南麓的九道沟,至龙王庙西流,先后汇小南石门沟水、大南石门沟水(相应有南石门村、小南石门村)、两岔河水等,至九间房乡下大寨汇流峪水西流。至玉山一帶,清峪和峒峪水二水合流后,再与西来道沟峪水合流,始为灞水西流,经蓝田西北入流于渭水。对此,陈忠实有一首《青玉案 滋水》词,兹抄录于后:
“涌出石门无归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因为唐代道沟峪被当作灞水正源,所以也被称为蓝田谷。
在历史上,道沟峪也是很有名的。广德元年 (763),吐蕃入侵长安,郭子仪赴商洛招兵,即走此谷。金元之间,陈和尚领忠孝军大败速不台,即在倒回谷一帶。
发现了县东的石门谷,我以为找到答案了,非常高兴。灞水同辋川河相通,两河在志书上均有船渡记载,且王维曾隐居在辋川内,乘舟沿辋水而下,再转灞水而上,舍舟入山进寺,正合诗意。
然而,后来有一次同周仲民老师交流,他说诗中石门应在蓝谷一帶,并引钱起《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中"稍入石门幽,始知灵境绝"为证。我听后心有所动,但并不以为意。
近来又读志书,发现嘉庆志在"悟真寺"条下有小字附印:"蓝田山又有石门寺,即王右丞集中所谓石门精舍,旧志亦失载。"同周仲民老师所说甚合,遂沉下心仔细分析。
先秦之时,以蓝桥清水河为灞水正源,这是最早的蓝田谷,谷经玉山,为蓝田山,先秦设邑,取名蓝田正因为此。而玉维诗题名"蓝田山石门精舍",正相两合。
查钱起诗,多次出现"谷口"、"石门"之词。揣摩其诗所绘别业意境,知其隐居于峣岭以东河谷之外。那么,这石门必界于蓝水从悟真寺一帶入山到小脑坡以北一段山谷中。尤其刚进峪子的一段,危崖夹峙,天如一线,巨石如屋,凿壁为径,樵夫山民亦难通行。当为王维诗中石门所在。
至于石门精舍倒底为何寺?或为峣山一带的化感寺,或为其他古寺,尚需进一步研究。
经过此番探寻,感慨良深。研究人文历史者,须文、史、地理结合,切忌望文生意,否则譬如刻舟求剑,必取笑于人,当为我辈中人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