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作者简介:
汤优烈,籍贯诸暨,杭州人
杭州第八中学69届初中毕业。杭州大学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文学士学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结业。
曾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战士,当过电影放映员、广播员。
回城后,一直在交通系统工作,退休前为杭州市交通局干部。
现为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会员,黄亚洲书友会朗诵团团长。
现居杭州市。

我的兵团岁月(共19章)
火光就是命令(第七章)
青葱岁月的兵团生活,总会不时给人意想不到而又难以忘却的第一次。
那是到兵团次年初春的的一个夜晚,饭后喧闹一时的营房慢慢归于平静。那时,连队的业余生活很枯燥,几乎没有什么文体活动设施。插了一整天稻秧的战友们或许是真累了,大都早早进入了梦乡。在连部当文书的我只干了半天的活,下午去营部参加了一个会议,晚饭后,按老习惯坐在床上记完日记再看了会儿书。伴着窗外呼呼的风声,瞌睡了,手中的书一滑溜掉在了地上。
睡梦中,被一阵阵敲打盆罐声猛然惊醒。
“失火了、失火了!”
我三下两下穿好衣裤,跑到饭堂前的空地上。原来是晚上值夜班的战士发现了东北方向不远处有火情,因连长指导员去团部开会了,只好赶紧向地方干部副连长报告了情况。副连长急中生智下令立刻敲起盆盆罐罐,唤醒战士们去救火。
这时,场地上已聚集了不少人,还有许多人边穿衣服边跑过来。远望大约二三里地外,有一片红红的火光,火星夹杂着火光直往上蹿。
“贫下中农的房屋着火了,大家一起救火去!”随着副连长一声呼喊,大家纷纷折回宿舍,寻找救火工具。
我快步冲进宿舍,拿起数月前妈妈给我精心挑选的崭新的搪瓷脸盆,随着人群向火场奔去。
漆黑的夜里,狭小的田埂路上,奔跑着一支特别的队伍,男女夹杂、着装不整,人人手中拿盆拎桶,向着共同的一个目标“火光”进发。
忽然,随着一声纤细的“哎哟”声,前面的一位女生滑下了田埂,几双大手迅即把她拉了上来。
不好,一个大河塘挡住去路。绕行,则会拖延宝贵的时间。队伍中传出几个男战士的激昂声音:“我们游过去,要快很多!”只见几个高个子男战士“扑通、扑通”跳进水里。那时,我还不会游泳,想下去,却又不敢下,只好跟着大部队绕道而行奔向火场。
火场渐渐近了,已能听到噼噼啪啪的木材、竹子的燃烧声音,同时闻到了浓重的焦味。进入村庄,看见的一幕让我不解:离起火地点尚有不少距离,却有身强力壮的农民在往自家的茅草房上浇水,有的则在自家房顶上手持水桶严阵以待,还见到一位白发老太太跪在地上,双手合一磕着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似乎是在求老天爷保佑。我心里猛想着,怎么就不能快去帮着救火呢,大火早一点扑灭,失火的邻居乡亲损失减少,自己家不也安全了么?
游过河塘先到的的战友们率先冲进了火场,帮着救人搬物。大部队到达后,队伍很快就分成两拨,一拨人继续进火场帮助搬出家具和有用物品,副连长扯着嗓子喊着,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另一拨立即连成了通往小河的运水长龙,盆水接力瞬间展开。我被安排在运水队伍中,双手不停地端起战友们递来的盛满水的盆桶,又最快速度地递给下一位战友,当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多、快”二字,不小心滑倒了,爬起来,快捷顶上。女战友们个个不甘落后,运水的长龙里尽是她们“小心,快点”的吆喝声,还有时不时传来的盆桶落地的声响。
人、畜安全了,衣被、家具抢出来了。没过多少时间,火势也开始慢慢减弱,最后终于熄灭了。
大家欢呼雀跃,你看看我的灰脏脸庞,我指指你烧焦的头发眉毛,再拿起凹陷的脸盆,举起破漏的水桶,互相嬉笑打闹、相互议论调侃,好不热闹。不少战友们穿着湿漉漉的的衬衣,却丝毫觉察不到初春深夜的寒意,在淌着汗水的稚气的脸上,充满着战斗获得胜利的无比喜悦。
我快步上前,在一堆盆桶中找到了我那新脸盆,哈,脸盆凹凸了,搪瓷也掉了好几块,一点儿没有“新”的味道了,但我毫不懊丧,我想妈妈知道了今天我们的行动,也一定会高兴和支持的。
村民们纷纷围上来表达谢意。有人问,你们是解放军战士?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不!”有战友大声而自豪地回答:“我们是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
快凌晨两点了,我们的救火大军踏上了返程。一路上大家兴奋不减,有战友哼起了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我们是人民子弟兵”片段,唱腔中充满着兴奋和自豪感。熟悉的唱段立即得到大伙儿的附应,僻静的田间一下成了热闹的街巷,这歌声冲破黑暗,传得很远很远……
第二天,没有人号召,没有人鼓动,干部战士们不约而同来到连部,有的带来棉被衣裤,有的送上日用必需品,更多的则是捐款,我也从每月十元的的工资中捐出一元。记得我连一个平常很“抠”不少人背后戏称他“葛朗台”的战友,也二话没说捐出了一元钱。而后,由连领导带领几位战士代表敲锣打鼓地将捐来的钱物送到了受灾农民的手中。
人生中有不少的记忆,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但一提到兵团生活,我总会先想起那一次我们的深夜救火。而且每次回忆,当时的情景都仍然是那么的清晰,那么让人充满激情。
是啊,在那个年代,物资是匮乏些,但精神是富有的。“纯真”两字仿佛就写在大伙儿的脸上,一方有难,大家便会毫不犹豫、无所顾忌地冲上前去救援,哪怕危险也勇往直前。联想当今种种的现实生活,以及媒体经常在报道的的信息,我似乎觉得,社会的精气神是否少了些许呢?
(未完待续)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