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夏日,汉中市诗歌研究会一行近30人,怀揣着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在会长刘兴聪的带领下,踏入了位于南郑区圣水镇的汉中市龙头山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这场采风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大鲵产业的探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对话。 汉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那就是汉中!”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汉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枢纽。北依秦岭、南靠巴山,这里植被茂密,气候温润,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心的明珠。“一江清水供京津”,是它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秦岭四宝——朱鹮、羚牛、金丝猴、大熊猫在此繁衍生息,彰显着它生态环境的优越。而大鲵,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神奇生物,更是汉中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生命印记。
大鲵,这个与恐龙同期,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七千万年的古老生物,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它没有声带,却仿佛在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有着“五大之最”:最古老的两栖动物,其历史可追溯至3.7亿年前;体型最大,全长可达一米及以上,最重可超300斤;寿命最长,最长可达300岁以上,被民间称为“长寿鱼”;生命力最强,能在清凉水中20年不进食而存活;自我修复能力最强,肢体受损后可屡次再生,伤口不留疤痕。这些独特的特性,让大鲵成为了自然界的奇迹,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无尽探索。
大鲵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性,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综合营养价值优于鲍鱼、燕窝、鱼翅,是集食用、药用、保健、美容价值于一体的“水中人参”和“软黄金”。而大鲵小分子活性肽,更是现代科技对大鲵价值的深度挖掘。肽,这种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营养物质,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疾病、衰老、死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大鲵小分子活性肽通过现代控制酶解技术、分子过滤技术、生物吸附脱色脱腥技术和冻干技术,实现了对大鲵营养成分的高效提取和利用,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汉中市龙头山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大鲵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公司成立于200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以大鲵繁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下辖2处繁殖基地、3处养殖基地、1处加工基地和1处综合园区,年大鲵苗繁殖能力200万尾,养殖商品大鲵300余万尾,年加工能力500余吨,构建起了全国最完整的大鲵产业综合园区。公司的大鲵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基地,带动了1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助力30多个贫困村摆脱贫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鲵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籍《山海经》《本草纲目》《西泽补遗》中,都有对大鲵可食用及药用的记载。相传在武陵山区,一位儒士因食用大鲵而重获新生,年迈八十还能下地耕作,夫妇食用三年后更是先后生下九个孩子。道教祖师张道陵也因大鲵而感悟真道,创立了道教,并以双鲵交合作为本教图志。这些传说故事,为大鲵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人们对大鲵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在参观完公司的企业展示、企业文化、养殖中心后,围绕龙头山水产养殖的发展和汉中市诗歌研究会的助力,众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从诗经渔猎到智慧养殖,诗学与大鲵产业的碰撞,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诗歌,作为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赋予大鲵产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描绘大鲵在山水间的悠然生活,歌颂大鲵产业发展背后的辛勤付出,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大鲵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守护。大鲵,这种古老的生物,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而龙头山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企业家们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站在汉中的山水之间,回望大鲵产业的发展之路,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科技,从自然的馈赠到人类的智慧,大鲵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它是天地之美的象征,是生命奇迹的体现,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大鲵产业能够继续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我们也希望,通过诗歌和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鲵,关注大鲵产业,共同守护这片山水间的生命赞歌与产业华章。让大鲵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永远绽放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刘俊华 责任编辑: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