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 我不在五月谈论悲欣
文/褚向平(河北)
看着许多花朵掉下去了
看着泛红夕阳掉下去了
天边唯有群山在目及处绵延
浮世三千 你我未必是觉悟人
如今 想问一问
我们所谓的自由之身
是否依旧存着那份童贞
那年的诺言写进扉页
后来又写入禅院
再后来 禅院是否传出梵音
而喜欢的风也透彻
一切悲欣 似乎 可以望穿
往日的岁月韵成烟云
我用内心发现了
那些被误解的倒影
但最终我还是不知道
谁又是谁不及的梦
诗评
这首诗以“五月不谈悲欣”为引,在季节意象与哲思叩问中展开生命感悟,呈现出三重细腻的情感层次与诗学特质:
一、意象的苍凉与时间的隐喻
诗中“花朵掉下去”“泛红夕阳掉下去”的意象,构建出自然时序的消逝感,暗合生命历程的不可逆性。“群山绵延”作为永恒背景,与转瞬即逝的花、夕阳形成对照,凸显个体在时空洪流中的渺小。五月既是具体的季节,也是隐喻性的时间节点——诗人刻意避开对“悲欣”的言说,实则将情感张力藏于“不说”的留白中,让读者在物象更迭中感知时光流逝的重量。
二、自由与童真的精神叩问
“自由之身”与“童贞”的追问,直指现代性困境中个体的精神原乡。诗中“诺言写进扉页”到“写入禅院”的轨迹,勾勒出从世俗承诺到宗教寻求的心灵 journey(旅程),但“禅院是否传出梵音”的疑问,又消解了这种追寻的确定性。风的“透彻”看似能“望穿悲欣”,却终究让“岁月韵成烟云”,暗示理性认知与情感体悟的永恒裂隙,以及对纯粹本真状态的怅惘回望。
三、镜像与梦境的哲学思辨
“被误解的倒影”与“谁又是谁不及的梦”以镜像哲学的维度,探讨自我与他者、现实与虚幻的辩证关系。倒影既是对现实的扭曲映射,也可能是被忽视的本真;梦境则模糊了“不及”的距离感,暗喻人与人、人与世界间无法完全抵达的隔阂。诗人以“不知道”作结,恰恰在认知的终点抵达哲学的起点——承认生命本质的不可知,亦是一种清醒的觉悟。
诗艺简评
褚向平的语言兼具古典诗性与现代语感,“浮世三千”“扉页”“禅院”等词汇携带着东方美学的含蓄,而“自由之身”“倒影”等意象又注入现代性思考。全诗以物象起兴,以哲思收束,在“不谈悲欣”的克制中涌动着对存在本质的深沉叩击,如同五月沉默的群山,于静穆中藏纳万壑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