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在没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之前,先说一下什么叫“红学”,我只是读过《红楼梦》,对什么是“红学”我知之甚少,就我点滴的认识简要概括一下。“红学”是专门研究《红楼梦》文本、作者、版本、历史背景及文化影响的综合性、系统性的一门学问。 其研究范围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民俗、宗教、中医等多个领域。“红学”分四大分支,即曹学、版本学、脂学及探佚学。本文是我学习“曹学”的一点心得体会,“曹学”的内容就是研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一、曹雪芹的祖籍
曹家的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现辽宁省的辽阳。曹家先世本为汉人,五世祖曹锡远,四世祖曹振彥,两人都是明朝的军官,在与后金的交战中降了后金。曹振彥早在后金天聰时期,已是多尔袞正白旗的属下,后归顺治皇帝统领。从此曹家与清皇室关係密切,由于是“旗下人”,俗称包衣(奴仆),曹家由多尔袞王府的包衣,变成了清帝内务府包衣。曹振彥因有军功,在顺治年间,曾先后在山西为官,以及两浙都转盐使司盐运使,于是曹家由奴仆家庭逐渐变为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二、百年望族
到了康熙朝,曹家已成为威势煊赫的家族了。曹振彦之子曹玺,即曹雪芹的曾祖父,其妻孙氐是康熙帝幼时的奶妈,曹玺也受到重用,由原内务府工部朗中,升至江宁织造。曹玺之子曹寅从小就做康熙的伴读,后又做御前侍卫,也深得康熙信任。曹玺去世后,康熙让曹寅继任江宁织造,並兼任两准巡盐监察御使,这是两个肥缺,可见曹寅与康熙的密切关係。织造府除为皇室织造丝绸,采办衣物外,实际上还兼负了通过密折,直接向皇帝反映当地的吏治、民情、晴雨、水旱等大小事情的政治任务。曹寅有极高的文化修养,他与东南地区的知识份子交往甚多,起到了替皇室笼络、团结人心的作用。
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逝后,康熙又立即任命曹寅的独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但曹颙只任三年就病逝了。康熙为了使曹寅不致绝后,又选曹寅的弟弟曹荃的四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以祀宗祧,继任织造,直到雍正五年,曹頫获罪被罢官、抄家。这样曹家三代四人连任了江宁织造六十年,再加上入关前曹振彥那两代人,确实是“赫赫扬扬,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历经百年。
三、家学渊源
从曹玺开始到南京做江宁织造,这时曹家已从军人问书香门第转化。曹雪芹能写作《红楼梦》,是与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的。他的祖父曹寅不仅官居从二品,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饱读诗书,精通诗词歌赋,还写过传奇,有“楝亭集”问世。他还秉承康熙的的意旨,编印“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等重要典籍。同时他又是一名优秀的剧作家,《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在藕香榭听十二官清唱时,点了一出戏叫“续琵琶”,这“续琵琶”传奇剧本就是曹寅写的,原作共四十出。
江宁织造曹家原是诗书之族,曹寅尤好藏书,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康熙“江都县志·曹寅传”称“尝集书十余万卷,手自校讎,刊善本行世”。据传世的“楝亭书目”记载,曹寅的藏书十分丰富,收藏的善本书有三千二百八十七种之多,曹家就是一座图书馆。曹雪芹虽没见过他的祖父,但祖父的文学修养,藏书嗜好,大家风范,使雪芹从小便受到这个诗书世家的熏陶,使他从小便积累起深厚的文史功底。雪芹的文学造诣、思想境界,使他“站在巨人的背上”,乃致超过其祖父。雪芹经历了曹家百年望族的最后衰败,亲身经历绵衣玉食,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跌落,使他对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悲剧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使他有可能在百年望族,家学渊源的基础,登上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峯。
四、曹家的败落
康熙为了不使曹家败落,一直让曹家几代人任江宁织造。康熙去世后,雍正经过夺嫡之争,登上皇位。在政治上,曹家卷入了康熙朝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站错了队。但主要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是曹寅接驾的,住在江宁织造府内,排场大,耗费浩繁,以致亏空库帑,久久尝还不清。
江宁织造传到曹頫手上,因管理不善,出现更大的亏空。雍正二年,曹頫向雍正承诺,三年补完。到雍正五年,补完亏空落空。兼之雍正四年检验江宁织造御用丝绸“皆粗糙轻薄”,质量大如不前,曹頫被罚俸一年。曹頫预知可能被抄家,转移财产,让雍正大为脑火。雍正五年十二月,雍正让曹頫把应进的丝绸送进京城,在路上“骚扰驿站”,被同僚参了一本,雍正大怒,枷号进京,革职抄家。
五、曹雪芹的生平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甫、芹溪等。
雪芹幼年时,其父辈还在南京织造的任上,曹頫被革职、抄家,全家北归来到北京,那年雪芹才十三、四岁。雪芹的父亲应是曹颙,曹頫是他的叔叔。雪芹出生应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根据是这一年曹颙病逝,曹頫继任江宁织造,他在上任时给康熙奏折中说:“奴才之嫂马氏因怀妊孕,已及七月。”后人据此认为马氏所怀遗腹子即曹雪芹,据此可认定雪芹生于1715年。雪芹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除夕。主要根据是在“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条脂批:“能解者才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据此雪芹享年四十八岁。
年方十三岁的雪芹,随着两鬃斑白的老祖母和青春守寡的母亲,离开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乘小船沿大运河北上回京城,开始过着“贫穷难耐凄凉”的落魄生活。曹家被抄家后,雍正御批“少留房屋以资养赡”。一家回到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老宅内,曹家人口有曹寅之妻李氏(祖母)、雪芹母亲马氏、叔曹頫、婶母及少年的雪芹,包括三对奴仆,共十一人,只能靠雪芹的祖母、母亲的私房钱来维持。有时也要便卖一些抄家后遗留的一些物品,如曹寅收的一些字画、古懂。有时也需一些亲戚救济,曹家在京城有一门重要的亲戚,即平郡王府姑妈家。当年曹寅备受康熙宠信,亲自指婚,将曹寅长女嫁给平郡王纳尔苏做福晋,在姑妈家曹雪芹结识了表哥多罗平郡王,体验过一段王公贵族的富贵生活。
在北京西单小石虎33号大四合院,曾有一所清代右翼宗学,是为皇家子弟设立的一所官学,成年的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习或“笔帖式”,在这里除了教书还结识了在两个学生,皇族子弟敦敏、敦诚两兄弟,並与他们一起参与“联吟诗社”活动,但好景不长。
在敦诚的《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有“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怀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劝说曹雪芹不要依附豪门而丧失自巳的尊严和著书的志向,从诗中可知雪芹有过寄食王府的经历,受到过冷遇,深感世态炎凉。接受敦氐两兄弟“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告,有勇气走出京城,于乾隆六、七年时举家迁往西山。
曹雪芹晚年居住在香山一带。从敦氏兄弟诗句:
“滿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反映出这段生活穷困潦倒。雪芹虽然住在荒僻的地方,“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穷困到举家食粥,靠卖画来付酒钱的地步,但人穷志不短,靠坚強的意志,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地、辛勤地在黄叶村茅屋中完成了《石头记》的创作。乾隆二十八年(1763)京城内天花流行,曹雪芹家也遭不幸,他前妻所生的独子也染病于八月中秋病死。曹雪芹本来平日里就聚集了无法排遣的“胸中磈礧”,再加上独子病死的沉痛打击,自已也病倒了,在那穷乡僻壤的黄叶村“一病无医”(见敦诚“挽曹雪芹”诗),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冷漠的世界里与世长辞了。雪芹去世后的情景十分凄惨,只靠敦诚、敦敏、张宜泉等几个好友为他办理了丧事。他身后别无他物,只留下一位续娶的妻子,从敦诚“挽曹雪芹”句——“泪迸荒天寡妇声”,可见曹雪芹撒手人寰后的悲凉,好在还留了一部伟大的巨著《石头记》(红楼梦),为我们后人立下了一座丰碑!
这黄叶村在西山何处?几位红学家来刘香山一带考察、考证,最后確定在香山健锐营正白旗村39号一住户处,这旗下老屋所在地原属于正白旗的营房,与曹家祖上正白旗“包衣”籍相吻合。种种证据表明,这旗下老屋很可能就是曹雪芹当年住的“悼红轩”了。现位于香山植物园内,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为曹雪芹找到了一个家,也为《红楼梦》爱好者提供了一处凭吊这位旷世奇才,追忆这位伟大文学大师的地方。
研究“曹学”的意义在于:作者曹雪芹把他的家世生平作为生活素材,概括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去,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与《红楼梦》创作之间的关係,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係,艺术的真实建立在生活真实之上。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2025.4
作者简介

王树柠,男,1938年7月年生于天津,籍贯河北新集,中共党员,大学副教授。热衷文学创作,尤其喜爱研读《红楼梦》和老北京文化,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八十年的老北京人,对古都北京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曾在老年刊物上发表《红学研究》和《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北京方言》等多篇文章。出版了《情系北京》《迟暮随笔》《老年生活杂记》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