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 鉴 其 人
文/邹 冰
那一日,老王来找我,他规矩地坐在我的面前,腰板挺直,衣服干净,仪表仪容端正,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一问,果然是。
老王生于1942年,陕西岐山人,1960年招飞加入飞行员的队伍,他是共和国老一代飞行员,先后在沈阳空军作战处任参谋,军委空军作战部任参谋,1981年退出现役。
我2001年转业和老王在同一个单位,那时候交流不多。我编辑《陕西人防》杂志后,他来找过我,按道理老王是《陕西人防报》的前任主编,是我的前辈,他来找我是关于陕西人防宣传提几点建议的,老王却小心翼翼,非常谨慎。
老王对全省的情况掌握非常全面,对宣传工作的建议针对性很强。他的许多建议被我采纳,并在工作中得到印证。
后来,老王退休了,我和他接触少了,听人说,他去了老战士大学给退休的老将军们教授书画。再后来,他老年大学聘为书画院副院长。这也许和老王在部队当飞行员有关,他的事业在蓝天白云间,在作战地图上。他放下握惯的枪,拿起画笔显得那么得心应手。老王退休的生活丰多彩,色彩斑斓。他画国画,写书法,写文章,开挂了一般。有一次,他邀请我去看他的画展,他的画有伟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经典场面,有飞行员翱翔蓝天保卫祖国的冲天豪气,有农民躬耕在田地里挥汗如雨的熟悉场景。他的画主题突出,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色彩。我从他的画里,读出了责任,读出了使命,读出了勤奋。
老王在我的赞美中保持他一贯的谦逊、低调。他说,作画是短暂学习之后给大家的一次集中汇报,还望多提意见。
过去我在职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日子冗长,缺少色彩。退休后,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也许,深陷家务事的缘故。原本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之后,准备彻底放松下来,半年后,发现日子眨眼即逝,加之我太过慵懒,也许上班的时候整个人紧绷的缘故,过去在洪流中,现在忽然闲下来,人跳在岸边,整个人像鼓圆的气球谢了气。早上一出大门,晚上一回来,一睁眼,一闭眼,一天飞快的过去了。时间像坐了高铁,一点不经熬,整天浑浑噩噩,半年时间忽的过去了,这样混吃等死不是个办法。
懊恼之际,我想起每天背着包包出门的老王。他的退休生活比我精彩。用老王的话说,不是在搜集资料的路上,就是在整理、写作的书桌旁。老王勤奋,认真,敬业,他把每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方块,什么时候去锻炼 ,什么时候写作,什么时候作画。他的退休生活显得条理清楚,井然有序。半年时间,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百帝图》。书中他自己作画,评论,中国历史在他的书里就像细耕的农田,一垄一行非常清晰。
后来,《开国元勋集》基本完成。
我问老王:你整理出版百位将军为何?他答:为了教育下一代。老王说的没错,他搜集整理的资料,都是自费出版送给孩子们,送给战友,送给小区的居民。
最近,已经八十三岁的老王写出一本《王春鉴文选》,书中对故乡岐山三刀村进行热情的追忆,那些历史传说、优美的环境、森严的古庙、以及村里的名人、建国后家里的变迁,从军后的工作变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忆。老王的脑袋里一定是卧着一条河,故乡是河里泛起的浪花,是司马懿挥刀砍三下的那块石头。
时间是一把看不见的雕刻刀,岁月的痕迹都在这把刀下,变得惨不忍睹,老王却不是。老王精神矍铄,胸怀天下,走路铿锵,因为,他心里藏着民生,藏着艺术,他浑身充满力量。
佩服老王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他创作的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是中国书法类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是美术家协会会员,三秦书画院研究员,他的作品参加过在韩国举办的第四次国际中国书画展,其作品被收集成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是小区的明星。
老王是陕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正处级退休干部,本名王春鉴是也。
本文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