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初,一场别开生面的“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主题写生采风活动,在黄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黄山市美术家协会的联合发起下热烈展开。此次活动由著名书画家汪雄跃(号憩园居士,别署清北斋主)领衔,吸引了30余名书画艺术家踊跃参与,他们深入徽州乡村,以手中的笔墨为媒介,生动记录新时代乡村的华丽蝶变。
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浸润乡土”为核心宗旨,通过写生创作、文化交流、公益帮扶等多元形式,积极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全面展现黄山地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活动首站选定了具有代表性的歙县棠樾村、黟县宏村、休宁县木梨硔村这三大典型村落。

歙县棠樾村,素有“安徽华侨第一村”的美誉,其独特的千年牌坊群与欧式花园洋房混搭的建筑群,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艺术家们笔下绝佳的“时空折叠”题材。汪雄跃站在古老的牌坊前,仔细观察着岁月在石面上留下的痕迹,那斑驳的纹理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回到临时搭建的创作场地,他铺开宣纸,以大写意笔法勾勒牌坊轮廓,笔锋如行云流水般洒脱,墨色浓淡相宜,将牌坊的古朴与庄重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他又用朱砂点染屋檐,那一抹鲜艳的红,恰似为古老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现代审美张力。汪雄跃表示:“乡村振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艺术创作需捕捉这种‘新旧共生’的微妙平衡。”

黟县宏村,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成功将古村落保护与民宿经济相结合。粉墙黛瓦倒映在南湖中的绝美景象,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引得国画家们纷纷以青绿山水技法再现这一美景。艺术家们或坐在湖边,或支起画板,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景致。他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房屋的轮廓,用丰富的色彩晕染出湖水的波光粼粼,将宏村的宁静与美丽定格在画布之上。
休宁县木梨硔村,因“云端村落”的美称而闻名遐迩。这里的晨雾中的梯田茶园,如梦如幻,宛如人间仙境。艺术家们运用水彩晕染技法,将那朦胧的雾气、翠绿的茶园、错落有致的梯田生动地呈现在画面中,充分展现了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色彩的层次和笔触的轻重,力求将自然的神韵完美地表现出来。

在采风过程中,艺术家团队还深入走访村史馆、非遗工坊,认真记录徽州三雕、歙砚制作等传统技艺。在棠樾村,汪雄跃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密切合作,将竹雕纹样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他精心构思,反复揣摩,最终创作出作品《竹韵徽风》。这幅作品以篆书为骨,笔力刚劲有力,线条古朴典雅;以竹纹为肌,纹理细腻逼真,充满自然气息,实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跨界对话。
此外,艺术家们还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治理创新。宏村的“党建+民宿联盟”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民宿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木梨硔村的“生态积分银行”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通过积分兑换奖品的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艺术家们以连环画形式,将这些基层治理智慧生动地呈现出来,为乡村治理经验的推广提供了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此次写生采风活动不仅让艺术家们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和艺术赋能乡村的重要意义。汪雄跃提出“艺术驻留计划”,计划邀请更多的艺术家驻村创作,将作品收益的10%反哺乡村教育,为乡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前,首期已吸引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12所高校积极参与,预计年接待写生团队超200批次。未来,活动还将持续深入开展,不断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