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鸦谷考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我们在前面论证了青泥坊所在,现在寻找白鸦谷位于何处。
白鸦谷之释,首推隆庆《蓝田县志》:“鸦谷,在县东南,中有翠微寺,其地宜栗。”然后说杜甫诗句所言即在此处。可见古人那里,白鸦谷后来称为鸦谷。
明隆庆年间去唐,已有千年。时人能言鸦谷具体所在,当有所据。然县志中所列举著名寺庙,并无翠微寺。此寺或不存,或名不著。
清代雍正县志称鸦谷为亚峪,后嘉庆志称为“亚谷”,释条皆照抄隆庆志。光绪志无载,民国续志在古寺庙(古史有载,然民国时已不存)中附有鸦谷。说明翠微寺已经影迹无存。
当代县志办卞寿堂老师在注解隆庆志时,将鸦谷释为鸭峪。鸭峪位于蓝桥河谷以南,黄土岭以东的涌山之中,属于蓝桥河分支。
隆庆志的注解有无道理呢?
鸭峪位于县东南,且同名,自有一定合理性。
另外,嘉庆志有“雅谷”条文:(水经注)灞水出蓝田谷,一名雅谷。(旧志)雅谷在县东南,即白雅谷也。并且加按语说,“按一统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与倒回沟相距甚远,而水经旧志皆谓二者为一,俟再考。”(嘉庆志内容取自乾隆《西安府志》大山蓝田部分)这里的雅谷有三个特点:县东南,离县二十里,又名白雅谷。
然查今本《水经注》,无“一名雅谷”之文,且雍正志有鸦谷,无雅谷。
又查雍正《大清一统志》,其原文为:“白鸦谷,在县东南二十里……又长安志有蓝谷,亦在县东南二十里。”
如何看待以上论述?
《水经注》所说的蓝田谷,最早就是指蓝桥河(清河)。因为秦汉时以蓝桥河为灞水正源。蓝桥河唐时称为蓝谷。故嘉庆志所说的雅谷,就是鸦谷,且位于蓝水河谷中。
另外,在古汉语中,雅鸦二字通用。《说文解字》中提到“雅,楚乌也……秦谓之雅”,也就是说,楚语中的“乌”在秦语中就称为“雅”。周定都于关中,以秦语为正音,所以“雅”就有了普通话的义项,《诗经》里有“大雅”“小雅”,为加区别,又用“鸦”专指乌鸦。以此而言,白雅谷即白鸦谷。雅谷为鸦谷。且鸦谷,位于蓝谷之中。今天的鸭峪恰好就是蓝桥河谷向南的分支。其中有鸭峪村,又有一处名雅峪。与上述所载甚合。
今鸭峪中,无有寺庙的痕迹,但其西窄峪,却有一个叫疙瘩庙的五丰寺。那么鸭峪古代很有可能存在翠微寺。
所谓“盘剥白鸦谷口栗”,说明古之白鸦谷口一带,唐代就有人烟了。如果按照《长安志》所用计量尺度,鸭峪口离县大约55里,符合长安志对蓝桥以东的藋平驿“离县55里”的描述。不仅如此,该地其地所处位置,在蓝桥以东属于佳地。此处蓝桥河向南弯曲而过,对岸谷地向北缓升,没有水害之虞,回旋余地甚大。该地现有庞家村,因此,在唐时,此地很有可能就是藋平驿所在。
周仲民老师提供了一个信息。当年王维居住在辋谷南川。其间今白家坪以北,锡水河和辋川河相交之处以南的山谷,像一个壶口,壶口内以西,老辋河岸,有一老栗园。所以该地,可能就是白鸦谷。他推测说,白家坪并没有白姓人家,所以原名应该就是白鸦坪,为讨吉利,改“鸦”为“家”。
我细加分析,觉得该处为白鸦谷的可能性甚小。原因如下:
其一,历代县志记载白鸦谷在县东南。而辋川,历代县志记在县南,二者不合。
其二,传统意义的辋川,即从辋峪口到王维隐居的鹿苑寺一带的山谷。周老师所说之处,位于其内,非相对独立的山谷。
其三,栗子并非稀缺特种,牛志“物产”记载说,栗子是南山常有之物,故并非白雅谷专属。该栗子园并不能作为得力证据。除非能证明它像王维银杏树一样,为古代遗存。
其四,因有不吉之感,易鸦为家,说服力也不充分。可以像上面所述,将鸦改为同音的雅、亚。也可以改为鸭。同音异字,古时常见。北魏时的苦谷,唐代称为库谷,先秦的狗枷川后为枷川,唐代改为嘉川。历代变迁,很正常。
其五,白家坪没白姓,也很容易解释。许多村子,以先来者姓氏得名,但后来搬迁或者人口绝灭,但村子保持原名。白鹿原上许多村即这样。
综合以上原因,我认为白雅谷不在辋川。
至于白鸦谷或者鸦谷的名称,如何而来,历代志书没有记载。
西安民政有一网文,名曰《西安地名故事 | 湘子庙——韩湘子结庐处》,说白鸦属于道教圣物,蓝桥为韩湘子修道成仙之处,故韩湘子修炼之地即名白鸦谷。此说纯属附会。因韩湘入道成仙之说,始于晚唐,盛于宋代,成于明清。本为后世杜撰,如何以此作为证据?
韩湘,字北渚,小名爽。本为韩愈侄子韩老成之子,韩愈之侄孙。因老成早亡,韩愈曾接其至两京任所读书。然湘性不羁,一度不安于学,曾外出游历。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为潮州刺史,韩湘远方归来,相会于蓝田关,陪其同赴岭南。韩湘为韩愈所养育,深受其影响,并不讨厌功名。姚合于《答韩湘》曾言:“子在名场中,屡战还屡北。”穆宗长庆三年春,礼部侍郎王起知贡举,湘进士及第。冬,被江南西道宣州刺史崔群辟为从事,奏授校书郎。赴任前,韩愈为之设宴送行,贾岛、姚合、朱庆余、马戴、无可、沈亚之一众与宴相送,有诗或序以勉之。韩湘官终大理丞。
韩愈有一徐州族中远侄,不好经典,喜道法,曾访韩愈展示。韩愈有诗记载其事。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19将此人传奇化,并同韩愈受贬所赋诗句联系起来。到了宋代,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9《韩湘子》条,将此人之小说,托于韩湘身上,兹为韩湘神话之始,韩湘从此变成韩愈之侄韩湘子,字清夫,列位八仙。该文中还列举了一首诗,后为全唐诗所载,其中有“宝鼎存金虎,开田养白鸦”之句。白鸦是道家内丹初成的专用语,而结内丹之说始于五代晚唐。而杜甫早在此之前诗中就有白鸦谷之词,如何因韩湘子修道而起?
对于白鸦谷,我有一些推测。《图经》中说,“栗有三种,白板栗,白锥栗,白茅栗。”栗前皆带白字。我觉得“白鸦谷”之“白”,其实不为修饰鸦谷,而为后面之“栗”。律诗为求对仗,将白字移于鸦谷前,同“青泥谷”之青字对应。鸦字有可能原为“雅”。因为崔兴宗在蓝谷内建别业,所会唱和之人如王维、王缙、卢象等,皆为雅士。故杜甫将整个蓝谷称为雅谷。当日产栗之处,现鸭峪口,便为“白雅谷口”,后来辗转为“白鸦谷口”。再以讹传讹,为鸭峪。此为一说,全当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