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是这片土地
——建国后村民“吃粮”问题回顾
李春耕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延续的首要问题。华夏之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历代统治者皆以土地为治国之本。长期以来,社会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年长日久,土地兼并,使一些人无地可种,失去了生存依赖,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治国者根据社会的实际状况,实施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平衡这种状况。而不同的政策,直接决定了广大农民能否得以温饱。回顾七十多年来,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产生的效应,深切感到,同是这片土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却是大不相同。
抗日战争胜利后,冀东解放区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损有余而补不足。昔日没地或地少的农民,得到土地以后感恩共产党,参军支前,为打赢“三大战役”,夺取全中国政权,提供了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一九四六年,我们平原地区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平分”一语,是那一代人最常说的话题。当时人少地多,每人大约能分到二至三亩不等。当时虽然得到了土地,但是社会贫困。,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严重缺乏。“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生活状态,只限于中等农户。很多的人家养不起牛或毛驴等耕种所需的牲畜。于是,出现了几家合养一头,或耕种时临时租借。租借牲口,为了省钱,总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要把它“使值喽”。于是有了“借来的驴有劲”的时俗俚语。更有贫困者,只能用镐刨锨挖来种地。再加上当时种地没有化肥,只能施一些农家肥,还有的“生耠白点儿”(不犁地,不施肥)。那时,极少有水浇地,庄稼得不到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在种植密度上,实行大垄稀播,(玉米)一步三棵苗。在这样的耕种条件下,粮食产量非常低。据老人们讲,那时只能种一季玉米或高粱、谷类等,亩产也就百十多斤,二三百斤就是最好收成。
建国后,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生产,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经过近十年的改造,最终,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互助组:互助组阶段从1950年开始,到1953年结束。在这一阶段,农民在政府的号召协助下,组成季节性劳动互助组,实行劳动互助,保留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力多的和劳力少的组合,有农具、牲畜的和没有的组合,实行优势互补。每三到五六家为一个组,几家同心协力,互通有无。这样保证了所有的农户春天都能种上地,秋天都能收获到家。
初级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阶段从1953年开始,到1955年结束。在这一阶段,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保留农民土地所有权。
初级社俗称“小社”,一般三十左右户,百八十号人为一个社,组织成员叫做“社员”。政府号召农户入社,要求农户把自己的生产农具,性畜,车辆,全部投入初级社,叫做“集体搞生产”。当时,有些人是不愿意入社的,有的一直拖到人民公社成立,成为顽固的“单干户”。记得报纸上曾报道过建明公社王国藩三条驴腿办社的事迹。所谓“三条驴腿”就是指占有一头驴四分之三的股份。有一户不入社,其余三户组合在一起入了社,所以称“三条驴腿办社”。
由于初级社是集体组织,就必须任命或选举出队长、会计、保管、饲养员等人员来管理。这一套管理模式,便是后来大集体的雏形。我现在还保存着一本五三年初级社的帐本,记录着当年社员入社投资、出工等情况。。
应当明确指出,互助组与初级社的区别。互助组是彼此十分了解,关系较好的几户自愿结合在一起的。而初级社则是由工作队召集全体村民,反复动员施压,甚至用专政手段强行把人们捆绑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自由自在,各行其是的生活的状态,人各有志,能力不一,脾气各异,百八十号人听从一两个人的安排与指挥,自己没有任何选择权,这种方式在部队适应兵团作战,而农民习惯各自过自己的生活。没有独立生活的自由,随即便有很多弊端显露出来,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解散大集体,重新分田单干埋下了伏笔。
初级社的建立,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式诞生。在这一阶段,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高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阶段从1955年开始,到1958年结束。在这一阶段,取消土地分红,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建立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这一阶段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后阶段,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总的来讲,从建国至五八年的这段时间,国内没有战争,社会安定,人们只要劳动就会有饭吃,生存有了最基本的保证。于是,农村面貌一新,贸易市场活跃,买卖自由。文化市场百花齐放,《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新编剧目唱响农村大地,许多传统剧目也轮番上演。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孩子们普遍入学,农村逐步扫除了文盲。
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下半年开始成立人民公社,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记得当时只要是能走动的社员,必须要每人手执一小红旗,敲锣打鼓,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涌向玉田县城,热烈庆祝全县各乡镇成立人民公社。会场高搭彩台,彩旗飘扬,罗鼓喧天,领导讲话动员,畅谈大好形势,规划美好蓝图,提出宏伟目标。群众代表激情振奋,上台表忠心,立壮志,以战天斗地的精神,搞好大集体的农业生产。台下民众,人山人海,高呼口号:人民公社万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口号声响彻云霄,台上台下,上下呼应,会场沸腾。
自此,人人都成了公社社员,村里土地打破队与队界线,全归大集体。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东风以暴风骤雨之势,迅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空前绝后的穷折腾从此开始了。在同样的这片土地上,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 人们的生存出现了危机。那时的情景,在后来的刊物、影视等媒体上多有表现,早已载入史册。老朽深受其害,不愿费时回忆那段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痛心的往事。
人民公社化实现后,农村实行了“吃食堂”。生产队把社员家中的粮食全部集中到集体,各家的锅被拔走,用于大炼钢铁。打下来的粮食,多数被国家强征强购,剩下的不足以糊口。当时的口号是“瓜菜代”、“二两面吃饱吃好”。“吃食堂”从1958年后半年开始,到1961年前半年结束,时间将近三年。这三年,由于生产队的主要劳力都用到了修水库、大炼钢铁上了,农田一片荒芜,再加上党的粮食政策,人民的生活极度困苦,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死人无数。从1961年春开始,大食堂解散,政策放松,允许村民自已置办炊具,生火做饭,但已是无米之炊了。当时的社员们有气无力,勉强度命,生产仍处于低谷。记得1961年和1962年的劳动工值,一般每个壮劳力一天才合几分钱。很多家庭干了一年,还要倒找给队里钱。
1960年底,上级曾来人进村,调查村民们死亡率情况,发现死亡数字惊人,然后逐级上报,高层审时度势,调整了农村的土地政策。于1961年春实行“三自一包”。“三自”首要的就是自留地。所谓的自留地,就是从集体土地中划出5%-7%的面积,供农民家庭自主耕种,用于补充口粮和收入。我们平原地区,每人绝对不能越过二分这道红线,否则按复辟资本主义论处,当然低于二分可以,还有每人几厘的。
这一土地政策可救了广大农民的命了,有了自留地的产出,再加上生产队分的口粮,农民的日子基本上“可以护住心坎了”。所以,人们称自留地为“救命地”。河南信阳某生产队有个统计,1962年划出自留地后,农户年均增收约30元(相当于当时工人月工资)。这对于当时的农户家庭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从三自一包政策实行那时起,在加上连续几年的风调雨顺,农民的日子开始好过多了,都能吃上纯粮的“玉黍饼子”了。有自由市场(三自之一),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产出物品拿到集市上卖些钱。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六、七十年代起,农村开始打井办电,引导农民使用化肥。起初,农民还对化肥有抵触情绪,最初化肥叫“肥田粉”,老农们不认识,说这东西撒下去,下年种地,种子就不发芽了。上级拨下来的尿素,老农们说,这就是日本人尿的尿,来坑害咱中国人。但随着实践的检验,长出的禾苗确实茁壮,秋后粮食明显增产。农民高兴了。国家又发动农民,平沟,填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学习沙石峪(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愚公精神)。推广优良品种,号召种两季农作物,兴修水利,力争旱能浇,涝能排,实行小垄密植,科学化管理。研制各种农药,除虫防害,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到六十年代中后期,粮食产量每亩已达到三四百斤了,记得七十年代初的口号是,上《纲要》,亩产四百斤以上,跨黄河,亩产五百斤以上,过长江,亩产八百斤以上。但口号归口号,当时一直在亩产三四百斤左右徘徊。
我村土地较多,劳动日值较周边村高,壮劳力干一天挣三到五角钱的情况居多。按当的的购买力来讲,就是说,苦干两天才能买到一斤猪肉,年轻人可能不相信,但这的确是事实。
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开始,极左思潮泛滥,“三自一包”遭到批判。“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掐冒尖户”等口号震天响。取消自由市场,赶社会主义大集等一系列的瞎操作,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十年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统领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允许种植经济作物、油料作物。那时,粮食亩产仍停留在三四百斤左右,口粮定量是每人每年四百一拾四斤毛粮,有零有整,也不知咋算的。年定量精确到斤,多分一点叫“私分瞒产”,口粮分夏秋两季发放,多分是犯罪。加上自留地所产粮食,基本上解决了吃饱问题。但人们的伙食缺油少肉,生活极其单调。动乱其间,虽然是举全国之力搞文革,但勤劳朴实的农民,对那套歪理邪说,还是嗤之以鼻,尽全力予以抵抗,努力搞好生产劳动,千方百计多打粮食,选出最好的粮食,交与国家,支援国家建没。农民的贡献有目共睹。
文革结束后,社会开始拨乱反正。党对农村的经济政策开始宽松。允许农村搞一些小副业和小买卖,增加收入,各个生产队都千方百计,跑门路,启用能人,抽出部分社员加入副业生产,劳动日值开始提高。我村副业搞得好,劳动日值远高于其他村。最高时的七四年达到了八角钱,苦力们说干一天终于能挣到一斤肉钱了。七十年代,国家虽然在各地修建了化肥厂,也进口化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于是想方设法多积农家肥,号召农民,大搞一人一猪运动。但效益一直不高。
1978年,改革的号角吹遍祖国大地。生产队耕地分包到个户,实行联产计酬。八十年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统计,1982年,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经占比百分之九十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冲破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束缚,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错误。通过将土地承包到户,让农民对自家的土地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投入和产量获得相应的收益。农民终于从被禁锢在大集体时代贫穷落后,任人摆布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了。邓公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口号掷地有声,生产队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搞联产计酬的方式,多劳多得,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亩产直线上升,都种两季,一般都达到了千斤左右。家家粮食大囤满小囤流,人们从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粮食,笑得合不拢嘴,长期困扰农民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是无粮可存,现在是缺少存粮的器具。还曾出现过卖粮难,当时县里出了“粮食状元”,人称“唐麻袋”,被选作了全国人大代表。人们感叹,一样的土地,在不同的政策下,给人们的实惠竟是如此的不同。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刀阔斧,加快改革步伐,把地全部承包给社员个人耕种,订立合同,三十年不变。农民吃了定心丸,开始对土地投资,粮食亩产稳步增长,大集体的解散,庞大的管理者队伍消失了。农民心情舒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太平盛世,农民生活自由幸福。2018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国家审时度势,顺应民意,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向农民发放文件,延长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并订立合同,双方互签承诺书,允许出租转让,土地合并流转。随即土地承包大户脱颖而出,这些种田大户,自办名种农机具,机器收割播种,很快农业就实现了机械化,如今农村基本上淘汰了使用牲畜种地的现象了,同样的土地,粮食亩产翻倍增长,如今每亩种两季,小麦与玉米,亩产可达到收获两千多斤了,比建国前,猛增二十多倍,这是先人们不敢想的事实。但大多社员,还是嫌收入低,想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改种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供应京津唐市区,效益比种粮强的多。如今的农民大搞科学种田,在土地里铺上管道,遍地铺上细管,搞起了滴灌和喷灌,塑料大萌,遍地开花,高科技的引进,极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平常地里很少能见到人了,社员们打工,经商,搞养殖,耍手艺,各显其能,蔚然成风。地里的零散活,被六0后、七0后的家庭妇女所包揽,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真正撑起了半边天。眼观现实,回忆过去。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目共睹。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李春耕,男,汉族,唐山市玉田县人,一九五一年出生,一九九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七八年开始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一直担任村民监督小组组长。工作之余爱好文史写作,长期致力于家乡文史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宣传赞美家乡;晚年追忆过去时光,用文字讴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记录家乡的巨大变化。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