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
王博
一首《搀扶》,在2025年的春节前后,忽然就红遍了网络。那曲调婉转,歌词平实,却不知怎地,让人听了,心里便被什么揪住了似的,眼眶便湿了。
"多年前,我牵了你的手,从此后,我们风雨同路走......"
我初听时,是在一个阴冷的下午。窗外飘着细雨, 我裹着毯子刷手机,这歌便悄然入耳。起初只觉得调子好听,后来细品歌词,竟怔住了。那词句分明再寻常不过,说的不过是寻常夫妻的寻常日子,可不知怎地,偏偏叫人想起许多事来。
这世上,能牵着手走过风雨的,原就不多。大多数人的婚姻,不过是凑合着过,待到老了,便成了"老来伴"。
可这歌里唱的,却是真真切切的"搀扶"。下雨了撑伞,衣服破了缝补,皱纹爬满了脸,却还说"你的美依然在我心田"。这哪里是歌,分明是一幅中国老百姓的婚姻图卷。
这样的画面并非虚构——我北郊的旧小区里,就住着这样一对老夫妻,男人是退休工人,女人没有工作,两人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过活。去年冬天,男人中风了,半边身子不能动。女人便天天搀着他,在小区里一步一步地挪。有时男人走不动了,女人就让他靠着墙歇会儿,自己蹲在旁边,粗糙的手捏着一块苏打饼干,掰成两半,一人一半地吃。我曾见过他们坐在长椅上,女人给男人揉腿,男人给女人拢头发。那情景,竟与这歌里唱的一模一样。
这歌最打动人的,怕是最后那几句:"搀扶,管他天不长地不久,别哭,因为有我把你守。有一天,我们走不动了,另一个时空再相守。"听至此,我忽然明白了这歌为何能红——它唱出了老百姓心里最深的无奈与期盼。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确有人先富起来了。他们住豪宅,开豪车,子女留学海外,生活光鲜亮丽。可更多的,是像那对老夫妻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辛苦半生,到头来可能连套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病了不敢去医院;孩子的学费要东拼西凑。他们的爱情没有玫瑰与红酒,只有互相搀扶的日日夜夜。
正如物质匮乏中更显搀扶的可贵,河南的"胖东来"的善举之所以动人,亦因它映射了普通人守望相助的底色。这人之所以出名,不过是因为他还记得"共同富裕"的初心,肯把赚来的钱分给员工。这在当今,竟成了稀罕事,引得众人称奇。而那些真正富得流油的,却把"胖东来"看作傻子。这般世道下,搀扶的温度愈发显得珍贵,叫人说什么好。
老百姓活得太难了。医院去不起,官司打不起,孩子上学上不起。他们唯一的慰藉,便是身边还有个能搀扶的人。待到实在走不动了,便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时空"。这哪里是什么浪漫,分明是走投无路后的自我安慰。
这歌能红,自有它的道理。它不唱风花雪月,不唱纸醉金迷,只唱老百姓自己的日子。那些在豪宅里喝红酒的人,怕是永远听不懂这歌里的心酸。
青春易逝,转眼白头。老百姓不求大富大贵,风雨人生中,能有一个甘苦与共的搀扶者,已是平凡人最珍贵的“富贵”,只盼"多的快乐少点愁"。可就连这点微末的愿望,如今也成了奢求。
在这般世道下,普通人连‘多的快乐少点愁’都成了奢望。而风雨中那双始终不曾松开的手,或许正是命运给予他们最温柔的补偿——无需豪宅红酒,只要踉跄时有人搀扶,便是人间至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