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
周三石刻园暨周三亭落成典礼
在黄歇村隆重举行

夏初五月,处处充满勃勃生机。泉城济南东部的古老村落黄歇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事。5月5日上午10时,由济南周三读书会策划并参与实施的周三石刻园暨周三亭落成典礼,在历城区彩石街道黄歇村隆重举行。历城区农业农村局、彩石街道办事处、长河文丛编委会、山东诗人书画研究院、周三读书会、黄歇村领导分别致辞祝贺,周三读书会成员和关心支持黄歇村发展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与乡村融合的重要时刻。

典礼在热烈而淳朴的氛围中拉开帷幕。随着周三亭的正式揭幕,这座承载着周三读书会文化印记的新地标,与已初具规模的周三石刻园交相辉映,为古朴的黄歇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活动现场还安排了精彩的诗歌朗诵和节目表演环节,多位读书会成员朗诵了原创的诗歌作品,以诗意的语言赞美黄歇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抒发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马启代的《桃花十九势》,周永的《五四断想》,散皮的《说起春风》,李炳锋的《五月的青山》,董沐的《汨罗江血》等人的作品赢得阵阵掌声,给古老的山村注入盎然的诗意。




现场气氛热烈,几位主要嘉宾的发言更是锦上添花。马启代先生率先表达了激动的心情,他引用“文学比太阳更长久”的比 喻,认为诗歌走进大山、融入自然,正是赋予文学永恒生命力的最佳方式。来自历城区农业农村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德刚则描绘了一幅“双赢”图景,他希望黄歇村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能够借助周三读书会这个文化阵地提升名气,也期待作家们能够多创作接地气的作品,为乡村振兴鼓与呼。黄歇村谢刚书记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他动情地将周三亭称为汇聚智慧的“精神坐标”,并盛情邀请大家常来这里读书、交流,让书香飘满山村。周三读书会会长王强则以诗意的语言展望未来,他把周三亭看作是承载村落记忆与文化血脉的“里程碑”,仿佛已经看到若干年后,人们依然能在此寻觅时光印记,感受文化传承。

周三石刻园与周三亭的落成,是济南周三读书会积极响应“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号召,进行的一次充满诗情与智慧的尝试。自2024年3月读书会成员首次集体采风被黄歇村的古朴、纯美气息深深打动后,便自发筹资,与村“两委”紧密合作,利用村内独特的自然石材,将优秀文学作品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精心打造了周三石刻园。这些石刻作品或立于路旁,或嵌于墙垣,或依于树下,与黄歇村的古老石屋、蜿蜒石巷、潺潺泉水和秀美山峦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永久符号。新建成的周三亭,更是被誉为“文学艺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枚勋章,是周三读书会写给黄歇村的含情脉脉的情书”,其楹联“读书如山厚重思想,写作似泉润泽心田”由知名作家、书法家、周三读书会创始人李炳锋先生所撰并书写,深刻诠释了读书与写作的真谛,也寄托了对黄歇村文化发展的期望。另一联“鸟语花香皆佛法,水流风动亦禅心”更是体现了黄歇村的自然与文化元素,观者无不称颂。


周三读书会创始人李炳锋先生表示:济南周三读书会坚守15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石刻与黄歇村实现完美融合,是锦上添花,更是奇迹的奇迹。这一举措,是既立足实际又面向未来的体现,是镶嵌在大地上的文化符号。文化的注入,必将会让古老的山村焕发靓丽的青春。随着时光的远去,会越发彰显出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可谓功在当代,美在千秋。


黄歇村历史悠久,传说可追溯至唐代,村内保留着多处古石寨、石墙,拥有已被列入《济南市名泉名录》的黄歇泉和独特地质景观鱼子石,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周三石刻园与周三亭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也为这个“养在深闺”的小山村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正如《济南日报》和“学习强国”平台此前报道所言,周三石刻园正逐渐彰显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周三石刻园暨周三亭落成典礼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济南周三读书会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共同努力下,古老的黄歇村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李亚东 摄影/张时帆)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