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日第九节
(九月九,榝首祭火来踏秋)
路边
九为阳数,九九重阳,所以这是一个该有所活动的日子,这时的天气是秋尽将冬大火西逝。在我们宜兴,水稻已经登场,或者已经进仓。水稻的丰收全靠太阳的火气光照,现在大火星要走了,我们应该恭送,希望它明年再为我们送火气,所以这天要登高遥拜设宴祭火,相传屺山就是迎送大火星的祭祀之山。九月九与三月三相对,宜兴现在还有三月三爬屺山的说法,但迎送大火星的习俗已经失传。
据安阳周易学院教授田合禄对《尚书》考证,中国最早的历书是大火历,大火历每年八个月,每月四十五天。以黄昏时二十八星宿中的心星即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时即春分为正月,以大火星黄昏时落于西方地平线即秋分时,为下半年开始即五月。大火星是年岁的坐标,也是年岁之神,所以要登高迎送祭祀。后来出现了十二月阴阳合历,迎送祭祀便固定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宜兴《张渚镇志》说:“九月初九,是喜庆当年丰收和预祝来年丰收的节日。”
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这天要牺牲致祭,谢天恩祖德,“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古代祭祀以后一般都有宴饮活动。后来宴饮活动是经久不衰,但祭大火星却越来越淡化。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到了葛洪《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宫女贾佩兰称皇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就成乞寿节了。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解释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代将九月九正式定为重阳节,从此朝野共庆,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活动。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挡,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还亲到万岁山登高览胜踏秋呢。
每到这天,在外的游子则会思念家中的老人,唐代诗人王勃的《蜀中九日》说:“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是吟出了千古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据宜兴《丁蜀镇志》等书记载,过去宜兴人这天有登高习俗,合家老少带着菜肴糕点去野外餐饮,喝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避秋疫。周处《风土记》也说:“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丁蜀人推范蠡为造缸先师陶圣,在青龙上黄龙山之间的茅庵山南麓,建有他的独享庙永宁庵。因为历史上范蠡的生卒月日失传,无法为他举行生卒纪念活动。又因为范蠡享年近百,是历史名人中有名的老寿星,所以丁山人选重阳节为永宁庵庙会,以纪念这位陶朱公。窑场陶工,咸称后裔,榝首会餐,欢度重阳。窑会话说当今事,戏班献演古装剧,热闹场面,非同寻常。
1988年,宜兴政府将重阳节定名为敬老节,其后每逢重阳,各社区和村委,都会组织敬老活动,号称宜兴第一庙的周王庙,这天广场上总有重阳戏演出,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注释】
榝(shā)首:以茱萸枝条插头装饰。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