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微启点滴
文/樊志刚(辽宁)
47
学道之人
若能尽性知命
存仁守义
以一己之心尽万物之心
以一己之性尽万物之性
我之心即天地之心
我之性即万物之性
天地虽大
我可以与天地并焉
48
柔胜刚弱胜强
修行人言语柔和
行事细腻周密
是非不与人辩论
轻重不与人计较
得天地中和之理
养圣人虚静之道
乃是微明之士
49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要知无为道之体
无不为道之用
普万物而无心
是以谓无为
妙万物而不遗
是以谓之无不为
人能依此修之
大道在我矣
50
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化
怎奈世人
驰心于有为之境
用智于功利之事
日日谋虚逐妄
未尝片时之清静
朝朝念虑筹划
未见一刻之安闲
本来固有之天真
全然蒙蔽
无为真常之大道
背离乖谬
皆不守无为之害也
诗评
《〈道德经〉微启点滴》诗评
思想内核与经典呼应:
组诗以《道德经》核心思想为根基,从“尽性知命”(第47首)、“柔胜刚”(第48首)到“无为而无不为”(第49、50首),层层递进地阐释道家哲学。如第48首“言语柔和/是非不与人辩论”暗合《道德经》“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50首批判“驰心于有为”则直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修心路径,将抽象哲思转化为诗化表达,兼具经典诠释与个人体悟。
诗学特质与哲思融合:
- 语言凝练警策:采用短章体,句式整齐如“我之心即天地之心/我之性即万物之性”(第47首),以排比强化天人合一的哲思;“普万物而无心/妙万物而不遗”(第49首)化用《周易》“无心”“妙有”概念,语言精约而义理深邃。
- 对比手法鲜明:第50首以“侯王若能守”的理想状态与“世人驰心有为”的现实乱象对比,突出“无为”的珍贵,如“日日谋虚逐妄/未尝片时之清静”,以通俗语言点破功利之弊,引发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现实观照与当代意义:
组诗不局限于解经,更以古鉴今。第48首“修行人言语柔和”暗讽当下戾气纷争,第50首“念虑筹划/未见一刻之安闲”直指现代人的精神焦虑,使两千年前的道家智慧成为疗愈当代心灵的良药。诗中“本来固有之天真/全然蒙蔽”的慨叹,呼吁回归本真,与《道德经》“复归于婴儿”的终极指向一脉相承。
总结:
此组诗以诗为舟,渡化经典,既保有哲学的庄重性,又具诗歌的感染力。作者以“微启点滴”为名,实则以小见大,在短短数行中打通古今,让读者于平仄韵律间体悟“道”的玄妙与切近。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者品读,于诗中寻得一份超脱功利、返璞归真的心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