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由作者提供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尹承德
(叙事散文诗)
作者丁培恭
尹承德
原重庆第二精神病院院长
(现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2024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
《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在先进个人中
离退休干部尹承德
榜上有名
参加表彰会
86岁高龄
至今仍坚持坐诊的
尹承德说:
“学医是我上中学时就
树立的志向”
在接受采访时精神矍铄的
“读书时,
我曾到精神科实习,
见到精神疾病患者
及其家属的痛苦,
如果能治好一名患者,
就能让一个家庭
重获幸福”
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
让患者走出阴霾
让家庭重获幸福
1963年
尹承德从华西医学院毕业
(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如愿以偿
分配到重庆第二精神病院
(现重庆精神卫生中心)
医院坐落在江北金紫山上
仅有一座简陋的三层小楼
建在空旷采石场的医院
周围是农田
交通不便
面对艰苦的环境
和工作条件
尹承德没有犹豫
坚持留了下来
更为严峻的是
当时社会对精神病人的
歧视和恐惧
许多好心人
奉劝尹承德
别呆在山上
早点下山去更好的医院
一位熟人
更直言不諱
他说:
“妳青春年华
毕业名校
选择哪家医院
都受欢迎
何必自讨苦吃
去金紫山
与疯子打交道
还是重新抉择
铸造华丽一生”
尹承德不为所动
不忘初心
更坚定扎根金紫山的决心
在大学尹承德学的
是临床医学专业
精神医学专业知识尚薄弱
于是主动申请
到重医精神科进修学习
她珍惜光阴
勤学苦练
专业技能迅速提升
又去中医研究所学习
成长为一名专业技能
过硬的精神科医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精神卫生资源匮乏
尹承德同其他专家
深入基层到区县
宣传精神卫生的重要
推动在基层建立
精神卫生机构
在基层的奔波中
尹承德说
“我们遇到不少的困难”
有一次
一行人到綦江指导工作
途中遭遇山体滑坡
暴雨泥石流汹涌而来
真是有惊无险
差一点
连人带车泥石流卷走
在尹承德和大家
不懈努力下
目前重庆市已建立
精神卫生防治机构112个
设有精神科的医院45个
尹承德功不可没
1998年
尹承德已到退休年龄
家里人劝她
从岗位上下来
安享晚年
但是病人依依不舍
挽留她
她也舍不得医院和患者
留了下来
一干就是26年
虽然不是院长
大家仍习惯亲切地
称呼她尹院长
在医院尹院长
倾其所有做好传帮带
她教导年轻医生:
“医疗是仁术
须以德立身
医心是仁心
须以爱立命”
她言传身教
每次诊病后开药
都会把服药方法
注意事项列成清单
并留下联系电话
难能可贵
在尹院长影响下
精卫中心的医生
都会留下电话
方便患者随时寻医问药
尹院长始终坚持职业道德
行医一时 鞠躬一生
不求闻达 但求利人
近年来
尹院长亲自带教的医生
100余人
其中20余人
成长为高级职称
5人成长为院领导
高薪常常是挡不住的诱惑
退休后
先后有十余家民营医院
高薪聘请
均被尹院长拒之门外
她要求自己始终坚持
“四个不能变”:
党员的身份不能变
党员的义务责任不能变
追求崇高理想信念不能变
接受党的教育管理不能变
她认为留院坐诊
比在院外获取高薪
更有价值
退休以来
尹院长累计门诊4万余人次
心理咨询1万余小时
为让人民群众重视心理健康
重视精神卫生
尹院长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参加宣讲和义诊80余次
服务群众2万人次
医者仁心
尹院长认为
治愈一名患者
拯救一个家庭
平安一方社区
和谐当今社会
近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突出
尹院长从2017年以来
多次与院领导研讨
成立儿童青少年专科
经过大家努力
儿童青少年专科
在西南率先成立
如今
该专科在西南乃至全国
都有很大影响力
共接诊门诊患者39600人次
收治住院患者1040人次
2025年1月24日
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
在百忙中上门慰问了尹院长
袁书记仔细询问她
和老伴的身体健康
生活情况
感谢她为推动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出的积极贡献
希望她保重身体
继续发挥专业优势
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尹院长
选择了精神卫生事业
她“择一事,终一生”
把对事业的热爱
融进生命里
真不愧为
心灵守护者
灵魂摆渡人
正是因为有尹院长
和一批“精卫人”
团结一心
奋楫扬帆
精卫中心才不断蝶变
由过去两所小医院
发展成今日
“医--护--康--养”
为一体特色明显的
大型专科医院
正争创三甲专科医院
全体“精卫人”
要向尹院长学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践行初心使命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
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建设国家精神卫生
区域中心不懈奋斗!
(2025.5)
备注:本文作者也是
同一医院的“精卫人”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