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访友赏化石(散文)
毋东汉
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晴,摄氏12至25度。我吃过早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灵感缺位,下笔无神。忽然想起前日接到高陵儿童文学作家王燕同志的电话,因在车上接听,未明来电意图,我就打了过去。王燕回说无事,只是经久未晤,问候祝安,并邀我做客。我一听正中下怀,就问她哪天有闲,我去高陵一游,高陵有化石奇石馆,值得阅览。她回说今日在家可晤,我即刻出发。搭公交换地铁,经市图书馆和井上站,最终到昭慧广场出站,王燕托她家先生开代步车接我到她家。王燕已做好米饭,炒六个菜,备有酒。我由于高兴,破例接杯。饭后,稍事休息,仍由她家先生充当司机,王燕陪伴,同去参观高陵奇石馆和化石馆。
化石馆内,有渭河古象的拼接复原化石,高大而震撼。其次有鱼化石、虾化石、青蛙化石,有植物印痕化石,有鹦鹉嘴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有珊瑚虫化石、海百合化石和贝类化石。我最欣赏的还是鱼化石、青蛙化石和鹦鹉嘴龙化石。
鱼化石,在一块石头的平面上,聚集着一群鱼,它们栩栩如生,舞鳍摆尾,互相顾盼,互相逗乐,互相争食,互相追逐。就在当时一刹那间,地壳运动发生,把它们定格在缺氧的空间,经历了亿万年,变成了石头,成为永恒的自然艺术品,名曰化石,供人们研究地质历史为凭证。
青蛙化石,像低年级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看不来是固定在石头上的骨架,前爪似乎刚挨地,后腿犹呈跳跃状,动态定格于永远。
鹦鹉嘴龙化石,十分清晰,活脱脱一条鹦鹉嘴龙趴卧着,头略歪,疑似窥探方向,四爪伸似爬行,尾巴摆向一边。它就在当年的一刹那间,没来得及躲避,遇到地壳运动,遭到掩埋,夾在缺氧的石层,皮肉被吸收,留下了骨骼而且石化,成为永久的爬行姿势和形态。
同院的奇石馆,是我们参观的第二个目标。馆内琳琅满目,有巨大的龟石,名贵的各种玉石,尤其是“满汉全席”,从形体上看,奇石与化石有相似之处,从实质讲,化石是客观上曾经存在的动植物变成了石头,所以叫化石。奇石本身是石头,形状颜色却很像动植物。
有一盘铜牙铁齿咬不动的“瓜果”,状态、颜色像:小冬瓜、葡萄粒、柿子,观之称奇。
“满汉全席”是一席“美味佳肴”,有荤有素,有菜有肉,有一块豆腐,看似白嫩,实在可以乱真。谁若肚子饿了,看见这满桌肉菜,搛一筷子,觉得沉沉的、硬硬的,用牙一咬,才知是石头!大自然有如此杰作,鬼斧神工,天造地设,令人喟叹!……
这时,讲解员吃过饭回馆,专意给我把化石讲解了一遍,帮助我们拍照留念。走出展厅,已经下午四点许,我告辞,王燕的先生开车把我送至地铁口,我别了王燕夫妇,乘地铁原路返回。
王燕,退休教师,青年作家,原高陵党校办公室干部,现为高陵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科普作家,著有《井蛙历险记》《大头乌龟与红脸兔》等多部童话专著。现为省作协会员,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等。当年,我在《学生作文报》当编辑时,她给该报投稿,我连载过她的童话作品,我们从此相识相知,成为忘年交。多年未见,今日幸会,她不但笔耕不辍,还教了不少学生,教法新颖奇效。例如,她讲郑和下西洋故事,然后辅导学生复述郑和事绩,抒发钦佩之情,联系自己实际,表述感想和体会,写成作文。我听了十分激动,少年儿童最见不得露骨的刻板教训,她这种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教学法,效果显著,令我佩服。
参观奇石、化石展,是今天的一大收获,听王燕讲“故事引导”教学法,则是更大的收获。王燕的童话,隽永,生动,哲理性强,人物形象鲜明。我以为,她的童话,传承了化石风骨,延续了奇石风采,活学活用了郑和下西洋的精神实质,継而踏着一带一路的足迹,把党校风格和教育青少年使命融为一体,在儿童文学创作和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耄耋之年不断向年轻人学习,借以与时俱进,免得落伍太滯后,所幸今天听了一堂课。
2025-4-28-于樵仙居。